課程 4, 活動 2
進行中

講義

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00:00 /

引言

耶穌在地上的服事持續了三年,期間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教導和神蹟奇事。當人們想到耶穌時,最先出現在他們腦海中的,就是祂所行的神蹟和祂所講述的比喻。正是因為這些神蹟奇事和比喻在耶穌的服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本課的一部分將會著重在這些方面。不過因為耶穌與他人的友誼和對話也是祂服事的重要部份,所以本課也會談這個方面。耶穌所講的比喻緊緊抓住人們的心,祂所行的神蹟顯明了醫治的能力。但是祂不僅僅是一位行神蹟的人和教師,也是一位朋友。祂坐在井邊與一位身處麻煩中的女人説話。祂滿懷愛心地原諒了否認祂的彼得。祂是真實的人,總是關心着别人。祂透過友誼、通過談話服事人,這與祂行神蹟、講述比喻一樣充滿了能力。

一。耶穌所行的神蹟

I。“神蹟”的定義

讓我們先來說説耶穌所行的神蹟。我們將那些上帝所行的,超越自然界能力,彰顯神聖真理的工作稱爲神蹟。

1。上帝的工作。只有上帝才能行神蹟,而人不能。你和我都没有能力行神蹟。唯一一個曾經行過神蹟的人是耶穌。當彼得、約翰和其他人醫治病人的時候,他們宣稱是上帝透過他們工作,並且將神蹟歸功于上帝。有一件事將耶穌和普通人區分開來,那就是祂所行的神蹟證明了祂真是上帝兒子的事實。

2。超越自然律。以上定義的第二部分指出,神蹟超越自然界的能力。神蹟是超自然的事件。然而,雖然神蹟違反我們的自然律,但是對於創造自然界和其規律的上帝來説,神蹟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神蹟對於人類來説是超自然的,但是對於上帝來説卻是完全正常的。

當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時候,祂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當祂把水變成酒的時候,祂違反了時間法則和化學原理,因為果汁變成酒,需要時間和一種特定的化學過程。但是耶穌卻超越這一切自然律,使水在瞬間變爲酒。

3。為了啓示真理而行神蹟。以上定義的第三部分指出,行神蹟是為了揭示真理。透過行神蹟,耶穌揭示了一個真理:祂是上帝的兒子;另外,祂獻上自己,拯救人類脱離罪的方法是合理的。祂藉著幫助那些在受苦中的人顯出祂的憐憫。祂本可以忽略他們的痛苦和困難,但是祂卻表現出對他們是何等地關懷。耶穌所行的遠超過餵飽人群和醫治病人,祂來,為要醫治人類靈魂中更深的傷口。

II。約翰對耶穌神蹟的記錄

1。作為兆頭的神蹟。四福音書一共記錄了大約三十個神蹟。馬太福音記錄了二十個;馬可福音記錄了十八個;路加福音記錄了二十個。約翰福音只記錄了七個,但是這並非因為他不像其他三位作者一樣重視神蹟。事實恰恰相反。約翰說他寫福音書是為了使我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約翰福音其實是圍繞着那七個神蹟來寫的。甚至在提到耶穌的神蹟時,約翰選用了一個特别的詞語,那就是“兆頭”(sign)。“兆頭”這個詞的意思是“證據”,用來描述人們在法庭上提供的能够證實他們所宣稱的東西。因此,約翰將耶穌所行的神蹟稱爲兆頭或證據,目的是證明他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宣稱。

2。神蹟和信息。因為約翰用神蹟作為證據,他也用耶穌的教導來解釋這些神蹟。例如,約翰記錄了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之後,又記錄了耶穌關於生命的糧的論述。他讓我們看見,耶穌滿足了人們身體的飢餓,然後告訴他們,只有祂能使他們更深處的飢餓得飽足。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就把一種渴望放在我們裏面了,而只有生命的糧——耶穌,才能滿足這種渴望。

3。耶穌令人驚嘆的邀請。約翰記錄了耶穌就祂所行的神蹟所作的两點說明。當猶太人質疑耶穌說自己是上帝的說法時,耶穌解釋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約翰福音10章24-26節)耶穌說,祂所行的神蹟支持了祂說上帝是祂父親的宣稱。

猶太人依然没有相信祂,而且準備用石頭头砸死祂。耶稣回答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約翰福音10章32節)耶穌反復强調祂的宣稱,祂能行神蹟是因為祂是上帝的兒子。經過又一輪辯論之後,耶穌問道:“他自稱是上帝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僭妄的話嗎?】”(36節)

然後耶穌又就這個信仰和神蹟向他們提出以下令人驚奇的挑戰:“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們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裏面,我也在父裏面。”(約翰福音10章37-38節)

耶穌告訴他們,不要僅僅因為祂宣稱自己是上帝就相信祂,除非祂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但是,耶穌說:“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神蹟,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裏面,我也在父裏面。”所以,耶穌說,祂所行的神蹟是最無法否認的證據,足以証明祂的神性。

二。耶穌的比喻

I。“比喻”的定義

耶穌的事工的第二個重要方面就是祂的比喻。比喻是一個想象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有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這就是寓言與比喻的不同。如果你讀《伊索寓言》,你可能不會害怕在一條偏僻的路上遇見獨眼巨人。我們都知道獨眼巨人不存在,因為他們僅僅出現在寓言中,而寓言只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並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比喻雖然也是想象的故事,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II。比喻的大能

耶穌用比喻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世上並没有一個叫弗瑞得(Fred)的好撒瑪利亞人,也没有一個叫比利(Billy)的浪子。耶穌講述的關於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一個比喻,因為祂想我們都看自己為好撒瑪利亞人。祂講述的關於浪子的故事也是一個比喻,因為祂想要讓所有的浪子都認識到上帝會不惜一切代價來修復我們的生命。如果祂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比利(Billy)的真實故事,祂的聽衆可能會說:“好吧,我記住那個糟糕的花花公子了,真高興我不像他一樣。”不,耶穌建構這些故事的方式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其中。因為現實生活中並没有一個好撒瑪利亞人或者一個浪子,這些故事就成了你的故事,你就是那個好撒瑪利亞人,或是那個被饒恕的浪子。

III。耶穌什麽時候講比喻?

在耶穌傳道生涯的第二年,祂開始用比喻教導。當時,宗教領袖明確地反對祂做王,這是馬太福音12章記載的。那個事件之後,耶穌講述了第一個比喻,那是一個關於撒種的人和種子的故事,記錄在馬太福音13章、馬可福音4章和路加福音8章。它是三本對觀福音書都同時記錄的两個比喻中的一個。在耶穌講了這個比喻之後,“門徒……問耶穌說:【對衆人講話爲什麽用比喻呢?】”(馬太福音13章10節)如果耶穌先前就講過比喻,那麽門徒問這個問題就非常奇怪了。

IV。耶穌爲什麽用比喻?

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奥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没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馬太福音13章11-13節)

在這裏,“有的”和“没有的”在耶穌的解釋中是指明白祂的教導。耶穌用比喻的方式,向想要明白祂的教導的人揭示真理,同時讓那些拒绝真理、嘲笑真理的人得不到真理。耶穌實踐了祂自己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拒絕把真理的珍珠丢给那些輕看真理的人,因為他們看待真理的方式和猪看待珍珠的方式並没有兩樣。有些人想聽見上帝的真理,他們就聽見了。而那些根本就不想聽上帝真理的人--就只聽見一個好的故事。

V。對比喻的理解

因為這些比喻都蘊含着織進故事裡的深刻真理,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讀懂它們。但要清楚地理解這些比喻中的真理是需要技巧的。以下三個建議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耶穌的比喻。

1。首先,我們要將故事及其寓意分離。我們必須先理解比喻本身的情節,才能理解比喻蘊含的原則。我們要辨別故事中的人物,並且明白他們在做什麽。做完這一步之後,我們才可以問,耶穌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麽。耶穌建構的每一個故事,使其中的人物和他們的行為,都代表聽衆生活中的某些東西。直到故事的内容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我們才明白它是怎樣反映現實生活的。耶穌講述每一個比喻都是有理由的,因為耶穌講述比喻的目的不是娛樂大衆,也不是講床邊故事,而是教導。如果我們只讀故事的表面,臆造出我們自己認為的意思,因此錯過了耶穌想要傳達的意義,那會是可悲的。

2。我們必須通過上下文理解比喻。耶穌講比喻都是有目的的,我們可以在上下文中發現這個目的。許多時候,比喻中的人物反映了上下文裏的人物。比方說,在浪子的比喻中,如果我們不把比喻中出現的人物和上下文裏的人物進行比照,這個比喻就失敗了。我們看到的只是“故事”而已。但是,比喻若是離開了上下文,這個比喻就没有達到起初的目的。

3。我們必須界定出一個比喻的範圍和深度。如果我們對比喻的理解只是流於表面,那麽我們會錯過一些耶穌最深刻的教導。例如,在路加福音14章中,耶穌藉著講述一個人蓋房子,而不計算成本的比喻來挑戰我們要仔細地衡量做祂門徒的代價。如果我們讀了這個比喻就得出結論,說耶穌只是想說“三思而後行”,那我們就錯過了面對一個決定--是否接受祂對我們成為祂門徒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帶著禱告的心,深入思考耶穌在每一個比喻中的教導。

三。耶穌與他人的對話和關係

I。使徒、門徒和朋友

耶穌所行的神蹟和所講述的比喻都是人們與祂的事工建立關係的方式。除此之外,祂也通過與人建立關係來服事。祂從衆多的門徒中揀選了12個人做祂的使徒。“門徒”(disciple)這個詞的意思很廣,是指一個人的學生或跟隨者。所有跟隨耶穌並聽祂教導的人,有時都被稱為門徒。但路加告訴我們,耶穌把祂的“門徒”叫來,從他們中間揀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這十二個人在衆多追隨耶穌的門徒中,成為與祂關係更親密的核心群體。耶穌大部份時間都與他們在一起,他們也與耶穌一起同工。他們一起吃飯,一起出行,一起歡笑,也一同交談。他們是耶穌最親密的同伴和朋友。在祂被釘十字架的前一晚,祂與他們共進逾越節的晚餐。在十二個使徒中,祂與三個人--彼得,雅各和約翰--有更親密的關係。

II。不尋常的朋友

耶穌對馬利亞和馬大有一份特别的感情。祂並没有稱呼她們為門徒,儘管她們當然也是門徒。但她們不僅僅是門徒而已,還是耶穌親密的朋友。很有趣的是,耶穌特别親密的兩個朋友竟然是女人。在當時耶穌所在的文化環境中,對於身為律法老師的耶穌而言,這是極不尋常的事情。

III。對話

耶穌也透過對話來服事。約翰福音3章記錄了一位叫尼哥底母的宗教領袖拜訪耶穌的過程。約翰福音4章記述了某天正午,耶穌坐在井邊與一名有罪的撒瑪利亞婦人長談的故事。有三個理由解釋為什麼耶穌本不應該和她談話。耶穌違背了當時的社会规範,因為祂做了祂來到世上要做的事。祂可能會説:“看到這個婦人了嗎?”“她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她就是我來到撒瑪利亞的原因。我就是來尋找,並且拯救世人,就像尋找和拯救我這位新朋友一樣。”當你研究耶穌的一生時,不要略过這些精彩的對話。這些對話顯示了耶穌如何與人交往、建立關係,而這是我們不願意錯過的。

結論

耶穌通過比喻教導,以至於我們能在祂深刻的教導中看清自己。祂行神蹟,因為祂關心且能够改變我們的光景。但是這位聰明絕頂的老師兼大有能力的行神蹟者也花時間培養友誼,而且祂也有足够的安全感,敢冒被對方攻擊的風險與人談話。在此,我們能明顯地找到敬拜祂的原因。但是也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愛祂並把祂當作一位關愛我們的朋友。

課程材料

文稿聆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