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I. 導論:耶穌在世的事奉

A. 曠野的經驗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之後,就進一步往曠野去。或許有人會期待祂在接受洗禮之後,立即踏上公開事奉的旅程,並且受到大眾的矚目與愛戴。然而,我們卻從馬太福音第4章、路加福音第4章的起首經文同步讀到,上帝允許耶穌受到撒但的試探。這個關乎耶穌在猶大的曠野,受試探超過40天的時期,是一段著名的記載。

值得注意頗有意思的就是馬太和路加在此敘述的三種試探。耶穌被鼓勵為了充飢而把石頭變作食物;為了得著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而俯伏拜魔鬼;為了讓天使用超自然的力量拯救祂,而使自己從殿頂上跳下來。這些試探為的是要試驗和誘惑耶穌,避免走向十字架的道路,轉而以純粹得勝者的心態來看待事奉,並對祂所承擔的使命造成致命的影響。

B. 三項人間的試探

約翰一書2章16節提到了人間全面的誘惑: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將它們與上述三個試探相互對照,同樣也十分有趣。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創世記3章6節,亞當和夏娃在園中受到試探的幾個元素:他們看到禁果悅人的眼目,是可喜愛的,而且能使人有智慧。

如此看來,當希伯來書的作者以接近說教的語氣,在2章17、18節提及耶穌被試探,主要是為了教導我們,祂與我們一樣受到各樣試探,只是祂沒有犯罪。因此,祂能為我們代求,而且不論我們遭遇什麼試探,祂都能體諒我們的軟弱。

II. 耶穌最初的服事

耶穌在經歷試探之後,就開始公開事奉。但是,正如我們在上一堂課所提到的,祂在最初的事奉階段,大致上仍然是鮮為人知的,那時的祂尚未被以色列的普通大眾所認識。耶穌事奉的這一個階段,唯獨記載在約翰福音第2至4章。

A. 耶穌的第一批門徒(約翰福音第1章)

之前我們討論施洗約翰時,也提過約翰福音第1章,而這一章也向我們提供了關乎耶穌第一批門徒的補充資訊。在其中被提到的幾個名字有:西門彼得、安得烈、腓力還有拿但業。拿但業在對觀福音提及的門徒名單中,常被稱作巴多羅買。我們從約翰福音第1章的下半段發現,門徒並不是在第一次接觸耶穌的時候,就突然被祂呼召。不過,倘若我們只閱讀對觀福音,很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B. 從迦拿到迦拿(約翰福音第2至4章)

不過,約翰福音是到了第2、3和4章,才對耶穌公開傳道的早期階段,作出尤其獨特的貢獻。事實上,這幾章展現出一個文學上的一致性,它們以加利利的迦拿作為開頭,又以同樣地點作為結束,各自伴隨著耶穌施行的一項神蹟──在四福音中,只有這兩個出處提及迦拿。如果我們依序概括來看這三章,實際上會發現一種寫作模式,將開始遍布於這卷福音書的前半部分:記號和講論,或是說神蹟或講章,它們不僅互相穿插,也時常彼此相連。

在約翰福音第2至4章,關於耶穌事奉初期的每一個關鍵要素,都聚焦於祂帶給猶太教以及當時文化的一些新的、獨特的東西。在祂變出新酒的神蹟中,當酒用盡了,大水缸中的水竟然奇蹟似地變為酒。而當我們依照馬可福音第2章和其他出處,耶穌在祂類似比喻的教導中提到的──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來解讀這一項神蹟,就能明白它象徵耶穌帶來的信仰是充滿革新的。具體來說,耶穌要帶來的是新的喜樂,如同對於古代的以色列人而言,在婚禮喜慶的背景下,酒所象徵的喜樂和歡欣。

當我們繼續讀約翰福音第2章,會讀到耶穌潔淨聖殿。馬太及馬可福音將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記載於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可是顯然約翰有另外截然不同的看法。儘管有些記載的細節類似,但是約翰福音第2章的重點,似乎卻是放在反對聖殿被用來作為買賣之地,尤其是在那些專門劃分給外邦人禱告、敬拜上帝的區域。另外,耶穌也藉此隱晦地預言自己的受死和復活,而約翰也清楚記載,直到那些事情發生之後,門徒才明白過來耶穌此時所說的是什麼。

在約翰福音第3章,我們讀到耶穌和尼哥底母──一位頗具盛名的法利賽人,進行了一段著名的對話。約翰福音3章3節和5節這兩節著名的經文,提到了關於"重生",或是另一個翻譯"從上而生"。那麼,從加利利的迦拿所展現的新的喜樂、新的聖殿及新的敬拜所在,第2章下半部大致上記載了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跡,第3章則繼續談到一個在屬靈上新的誕生。一個人所歸屬的宗教,並不足以藉由肉體的出生、家譜、祖傳血統來確認,而是必須透過耶穌,與上帝建立關係。

接續在耶穌與尼哥底母的對話後面的,是非常著名的約翰福音3章16節:"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後來的內容提到了施洗約翰的事奉,同時表明約翰的事奉必然為了突顯耶穌的事奉來鋪排。

之後,約翰福音第4章記載了另一段十分著名的對話──耶穌和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在這段對話中,耶穌很清楚地表明自己就是彌賽亞。當時的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分別在不同的山上敬拜。不過,耶穌並沒有對這事加以評論,而是提出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人們不是在這個山上(他們進行這段對話的地點,靠近基利心山),也不是在耶路撒冷,而是要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

在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的故事中,也許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與耶穌談話的對象具有什麼樣的身分。在古代的以色列,正經的男人不會在公開場合,與一個女人獨處傾談(約翰告訴我們,門徒當時已經離開),更何況她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而約翰也清楚指出,猶太人會盡量避免和撒瑪利亞人往來。除此之外,這名婦人也背負著不道德的聲譽。雖然我們不知道關於她的五個丈夫,或是如今與她同居的男人的情況,但是起碼她是一個帶著不道德恥辱的女人。

然而,耶穌卻完全克服了這三項阻礙。這段對話與耶穌和尼哥底母的對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被耶穌責備不理解重生的尼哥底母是一個猶太人、一個男人,也是一個非常正直、合乎道德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兩段對話之間的對比,十分強烈。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約翰福音第4章之後以另一個醫治的神蹟作結。這一次是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醫治了一個大臣的兒子。

當我們將約翰福音第4章的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就能發現它強調耶穌的事奉要帶給世人,一份嶄新的、並且具有普世性的救恩。雖然在這段公開事奉的初期,耶穌的名氣還不怎麼響亮,不過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第2至4章所記載的上述這些故事,明白祂早已帶來許多變革。

III. 在加利利的事奉──第一部分

A. 導論

耶穌後來回到了加利利,開始定期巡迴布道,大約經過一年之後,終於有更多人認識祂。而這也開啟了祂公開事奉的階段,後來被稱作祂大受擁戴的一年。正如對觀福音的作者們之前如何描述施洗約翰一樣,他們也要先來簡要介紹耶穌的信息。

B. 上帝的國近了

馬可、馬太跟約翰一樣,都描述耶穌傳講的主旨是──上帝的國近了。馬可在馬可福音1章14、15節明確提到,耶穌接著吩咐人們悔改,相信福音。如同我們之前介紹路加福音所提到的,路加也以他獨特的方式描述耶穌在拿撒勒傳道,來開啟這一段在加利利的公開事奉階段。雖然根據馬太和馬可的平行敘述,這個部分發生的時間,似乎比耶穌出來公開傳道之後實際上稍微再晚一點,路加卻把它放在最前面,作為一種提綱挈領式的介紹,為要表明耶穌說祂自己是誰。

在這個時候,讓我們回想耶穌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主的靈在我身上……,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耶穌宣告祂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醫治許多有不同疾病的人,並且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關於耶穌在加利利傳道的架構,我們可以參考馬可的記載。我們沒有時間或空間來對照各個細節,尤其是那些也出現在馬太和路加福音中,作為補充資料及更全面版本的內容。但是,馬可似乎粗略地在前八章,依循一個主題式的寫作大綱,並且有時會加入耶穌不同形式的教導和事奉。一些解經家認為,馬可福音第1章大部分的內容,是醫治者耶穌典型的一日生活(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稱號:趕鬼的耶穌)。我們能從馬可福音1章21節直到這一章的結尾,發現耶穌早期在加利利傳道的時候,能在24小時以內施行好幾個醫治和趕鬼的神蹟。我們在看待神蹟時,也會面臨現代人思考的幾個問題:這些明顯超自然的故事,是否值得我們相信?

C. 真實性的問題

如果有人依照自己的世界觀,壓根認為神蹟不可能存在,那就必須以其它方式來解釋這些故事。最常見的方式或許是將這些故事解釋為神話,類似於古希臘和羅馬的著名神話。不過,經過幾世紀以來,這些神話中的神或女神實際上除了未曾以人類形態現身,祂們在其他與人類互動的故事中,對象也僅限於遠古英雄人物,導致這些神話歷經幾個世紀流傳下來,早已無法確認其真實性。

相較之下,關乎耶穌的故事大有不同。當祂在世時,祂的故事就立即被口傳下來,而在祂死後接續的幾十年,如同我們在前幾堂課所提到的,人們就以文字為祂建立了大約三十年的生平記錄。

在這個時期,以色列中有一些人曾經親眼見證耶穌,卻敵擋祂,而他們很可能會對這些記錄提出駁斥,認為它們都是假的。不過,儘管一些後來出現的猶太作品,向耶穌在事奉中施行神蹟的真實性,提出好奇卻頗具諷刺語氣的評論,卻也反倒見證了這件事的真實性。《米示拿》和《他勒目》(Talmud),將在耶穌時代流傳的許多口述傳統、經過編撰並且化為文字。而我們能從這些猶太作品的許多內容,讀到一個猶太人的立場、一個非基督徒猶太人的立場:耶穌是一名巫師或魔法師,祂將使以色列步入歧途。

甚至是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也提到耶穌因著施行神蹟而受到表揚。顯然這些出自其他背景的歷史學家和傳統收集者都明白,耶穌早已藉由施行神蹟和趕鬼而名聲遠播,他們無法對此提出辯駁,只得試圖以不同方式來解釋祂的能力出自何處。

關於這一點,實際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例子也出現在福音書中──在馬可福音第3章與馬太福音第12章,這兩段平行經文都提到耶穌遭受控訴,說祂以別西卜或撒但的力量趕鬼,而不是上帝的力量。因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理由相信神蹟記載的真實性:耶穌作為一位醫治者,醫治了好幾種類型的疾病。不過,我們必須留意,要避免強加一個僵硬的模式於耶穌施行醫治神蹟的事上。舉例而言,在約翰福音第5章,耶穌在畢士大池的旁邊,遇見了所有希望得著醫治的病人,可是祂卻只有醫治其中的一個人。顯然對於何時以及誰能得到醫治,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時間。

D. 宣告故事(pronouncement stories)

馬可福音第2章形成了一個轉折,引導我們前往耶穌在加利利事奉的下一個階段,而對觀福音的作者們,也為此提供了許多資訊:一系列的故事,學者們通常稱之為"宣告故事",因為它們透過意義重大、內容簡要並且如同諺語一般的內容,將耶穌的宣告傳達出來。實際上,第一個宣告故事結合了醫治和宣告。

在馬可福音2章1至12節記載了耶穌醫治一個癱子的著名故事。不過,看來耶穌後來做的事才是這個故事的高潮,同時也是更加關鍵的元素,因為耶穌宣告那人的罪得赦了。祂醫治了那人身上的疾病,而後來當祂像上帝一樣宣告那人的罪得赦免,更是叫人感到驚奇。事實上,祂施展醫治的能力,也證明祂能做到對於猶太人而言,至終唯獨上帝有權柄做到的事──因此至少耶穌毫無疑問表明了祂的神性,以及祂擁有上帝的屬性和權柄。

接下來要討論的幾個宣告故事,雖然可能並沒有那樣戲劇化或激進,卻都再度表明耶穌要在古舊的猶太教型態中,帶來新的氣象;不過,這些故事卻也指出,祂與猶太人的領袖之間已經產生了某些張力和爭議。耶穌宣稱義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又提到人子是主,祂的權柄甚至超越安息日。而當祂透過教導告訴眾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並且施行醫治,便是藉此挑戰許多口述詮釋猶太律法的方式。這些故事也為了後續發展作好預備,表明耶穌在事奉的早期,就與權柄之間產生張力。這些張力時強時弱,直到最後導致祂被捕和被釘上十字架才結束。另外,馬可福音第3章的大部分內容,也提及眾人在議論耶穌醫治和趕鬼的能力,而我們也已經討論過這個部分。

E. 門徒和反對派

不過,當馬可福音第3章提到人們論及耶穌真正的家人是誰,這個問題也向我們展現了耶穌與文士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之前在馬可福音1章16至20節,也就是在對觀福音的版本中,我們讀到耶穌呼召祂的第一批門徒。我們也能從約翰福音第1章推論,這並不必然是門徒首次遇見耶穌。但是,在馬可福音第3章,顯然在耶穌前往加利利服事之前的一些時間,我們就能首次讀到十二門徒的名字,看來如今他們已經正式被耶穌所呼召。從此刻起,無論耶穌往哪裡去,這12個人幾乎都會跟隨祂。

在耶穌的時代,甚至是在祂之後的幾十年或幾個世紀,拉比的身旁一般來說都有門徒。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穌主動揀選祂的門徒,而不是祂的門徒來揀選祂。同樣特別的是,祂呼召了12位門徒,與整個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相同,而我們可以幾乎確定這個行為是在隱含,耶穌將要建造或重建一個新的或真正的以色列:人們將不再透過遵行猶太律法,而是藉由跟從祂,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

F. 比喻

關於耶穌最後一個傳達教導的部分,所使用的文學形式是比喻。馬可福音第4章(與其他平行經文)大致上的內容,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事奉的早期階段中,常藉由比喻來教導眾人。比喻是陳述一段簡短的故事,並且藉由銳利的修辭來闡明重要的神學真理,這種教導方法普遍受到拉比使用。不過,拉比大多藉此解釋經文,但是耶穌卻藉此解釋有關上帝的國度,以及上帝積極參與對世界的掌管和治理,乃是要透過祂的事奉介入人類歷史之中。

馬可福音4章11、12節,描述了耶穌藉由比喻來教導的原因和策略。而奇怪的是,比喻不僅能闡明──打開真理──同時也能將其隱藏起來。根據耶穌的解釋,門徒和跟隨他們的人,也就是對耶穌、對祂自己以及祂的宣告敞開的人,能從這些教導方式更加理解祂的國度;而若是對外人講,祂就會使用比喻。

接下來,耶穌提到也引用以賽亞書第6章的部分內容──表明祂以比喻對外人傳講,免得他們看見就能曉得,聽見就能明白,以致迴轉過來就得赦免。這是怎麼回事?在以賽亞書第6章,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上帝可以使用預言式或具有隱義的話語,在審判中揭露那些早已抗拒祂旨意的人。然而,這並不是有悖於人們要透過基督,才能得永生的預定。以賽亞書第6章的結尾是一份預言──余民將要迴轉。人們只要向耶穌敞開,就能迴轉到祂的面前。

到目前為止,或許我們可以作出一個評論。在馬可福音第3章、馬太福音第12章與路加福音第11章的平行經文,我們發現一個不可寬恕的罪,那就是褻瀆聖靈。不過,經文顯示這樣的事並沒有實際發生過,只是提到反對耶穌的人都會落在這個危險之中,而那些不跟隨耶穌的人,也得到了強烈的警告──這些人既不是將來可能跟隨祂的人,甚至也不是帶著好奇心的尋道者,而是那些幾乎從耶穌開始事奉時,就沒有跟隨祂、與祂敵對,並且持續堅定敵擋祂,直到祂被釘上十字架。無論是在關乎耶穌事奉的記載或是在福音書中,或是在比喻及更直率的教導中,都沒有提到當任何渴望誠實跟隨基督的人,要避免做這樣的事。

G. 回應國度

比喻的另一個揭示功能,是向我們介紹如何解釋上帝的國度──如同撒種的比喻描述人們對上帝國度的各種回應。雖然並非所有人都會給予正面回應,但是有些人會──或許還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種子隱密地成長,這意味著雖然我們不知道上帝的屬靈種子,如何在現今的生命中生根和成長,但是將來必定要面對收割。在馬太福音第13章,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以及撒網的比喻,這兩個平行比喻都在宣告:儘管面臨許多形式的反對,耶穌的國度將要得勝。另外,酵和芥菜種的比喻,能從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其他經文讀到。這些比喻也應許我們,即便開頭並不是那樣順利,上帝的國度都將茁壯成長。而當我們回到馬可福音,也能看到一個比喻寫到,燈不是放在斗底下,卻要放在燈台上,所以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雖然上述和其他的比喻,有時需要耶穌說明、解釋和破解其中神秘的內容,它們卻也以一些非常實際、樸實無華的方式,向第一世紀在加利利生活的猶太農民解釋,在耶穌眼中上帝國度的樣貌。

課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