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I. 導論
歡迎您一同來探究新約。
A. 我們為什麼要研讀新約?
儘管新約書卷早已有了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如今人們卻依然出於許多原因,對它感到好奇。有些人除了認同新約的文學藝術性,也十分重視它在過去的兩千年,如何影響了世上許多知名的文學作品。另有一些人則從學術或歷史角度切入,認同耶穌對於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歐洲和北美的歷史。因為基督教起初只是一個微小的教派,後來卻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而對於其他人來說,研讀新約聖經的原因較為個人化,甚至可說是為了尋求將來事奉的方向。因為他們相信這是上帝的話語,所以他們要認真學習,好能全職服事上帝。
B. 本系列課程的目標
本系列課程的目標是探究新約概論。主要對象是那些已經稍微了解和熟悉,卻尚未完整地、系統性地讀過整卷新約的人。此外,課程內容將廣泛呈現福音派的觀點。我們對上帝的話語這份認真嚴謹的神學立場,也深切影響後續的論述。不過,我們會盡力以認真負責任及客觀的態度,來回應一些關鍵議題抱持反對態度的學術論點。
II. 新約書卷的結構
在課程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來問一個問題:"新約是什麼?"也許今天我們會認為它是一本書,其實它是由一本結合二十七卷書卷所組成的文集,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是一份由皮紙卷軸作成的經卷──內容最初寫在蒲草紙和羊皮紙上。而在我們今日對於正典的排序中,新約是以四本福音書作為起始──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A. 福音書
"福音"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好消息"。早期的基督徒把這四卷書收集在一起,稱之為"好消息",因為他們相信在這些故事中的主角──耶穌,為人類帶來有史以來最好的消息。福音書的寫作形式或風格,類似歷史著作及傳記作品,但與其他已知古代世界文獻有所不同。因為我們能從福音書的寫作風格和形式,發現作者群試圖藉由所描述的事件及人物,向讀者傳達真理。
四福音的順序是──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可能是早期教會按照福音書大致寫成的時間先後來安排,但是有一個例外。
那就是馬太福音或許不是第一卷完成的,而可能是馬可福音。儘管如此,馬太福音被排在四卷福音書的第一卷,是因為它提供了最多與舊約相關的資料。畢竟基督徒和猶太人一樣,從一開始就將舊約視為神聖的權威,以及上帝默示的話語。於是,早期基督徒就將四卷福音書中,內容最為猶太化的馬太放在第一卷,而後續的馬可、路加和約翰,也就按照它們寫成的先後順序來排列。
B. 使徒行傳
新約的第五卷書,傳統上被稱為"使徒行傳"。它描述了在耶穌基督受死、復活之後,關於初代使徒的一些特定事件。然而,它卻沒有提到許多關於十二門徒的事情,而是將內容特別集中於兩位角色上──彼得,他是十二門徒之一;另一個則是保羅,他雖然並不是十二門徒之一,卻因著透過異象看見復活的基督,而自認與使徒並列。
C. 保羅書信
使徒行傳之後,接續的是十三卷書信,它們都被歸類出自使徒保羅。這些書信是: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這些書信的排列順序,並沒有什麼神學或宗教因素作為根據。它們看來只是按照寫作篇幅,依次從長篇排到短篇。首先,我們會看到這些書信是寫給教會,再來就是寫給個別的基督徒──提摩太、提多、腓利門。而當有兩封信同時寫給同一間教會或是個別信徒,它們就會被組合在一起,稍微打亂書信排列的次序。
D. 普通書信
在保羅書信之後,還有其他八卷書信。首先是希伯來書,此書被保存下來的內容,並沒有提及誰是作者。對於這方面,早期教會有兩派不同的看法。西方拉丁派又稱新興的羅馬天主教會的信徒,認為這卷書是使徒保羅寫的。而那些東方派或更傾向希臘正教教會的信徒,則是認為作者另有他人;但是,他們所提出的可能作者,都是保羅身旁的追隨者或同伴。基於作者的不確定性,希伯來書就被放置在保羅書信之後,並非按照早前建議的長度而放置。
其餘七封書信,通常被稱為大公書信或普通書信。在此,"大公"是廣泛的意思,表示這些信是寫給廣泛、不同地區或區域,或是寫給教會群體,而不是某一間特定教會或個人。這些書信包括: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一、二、三書,以及猶大書。為什麼是這樣的排序──雅各、彼得、約翰和猶大?我們不太肯定,但答案似乎與這四封普遍書信的作者,在早期基督教的聲望地位之高低有關。
我們從使徒行傳的上半部得知,雅各是我們主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也是最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首席長老或領袖。而不久之後,彼得變得更為突出,最終成為羅馬教會的首位主教。雖然約翰並沒有彼得那樣突出,他卻經常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被描述成"同行者"。而耶穌的另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猶大,顯然是四位當中知名度最低的。因此,或許這四卷書信的排序,便是按照各書卷作者的聲望程度遞減排列,依次為:雅各、彼得、約翰和猶大。
E. 啟示錄
啟示錄是新約二十七卷書裡面的最後一卷,有時會稱之為"富有多項啟示"的書──然而,無論是希臘文或任何現代譯本,都沒有使用複數來為此正名。原因可能正如這卷書內容所描述──雖然約翰看見許多從耶穌來的異象,但是它們都被視為一個整體──單單關乎耶穌基督的啟示。然而,"啟示"的希臘文,是從英文詞彙"天啟"(apocalypse)出來的,表示一些意涵,遠遠超過內容所能透露。這樣的詮釋方式,源自於一種在古猶太和希臘羅馬世界中盛行的文學形式,往往運用富含象徵性意義的方式,來描繪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件。如此陳述手法出自於信主之人的一個信念:上帝會把人類歷史推向高峰,祂有時會毅然干預宇宙,甚至以超自然的方式終結,或是推進人類歷史的結束──目的是為祂的子民──祂忠誠的跟隨者伸冤,並要審判祂的仇敵。
III. 需要從文本中探索的問題
之後我們逐卷研讀新約,將會更詳細談到它的文學形式,以及關於它的各個部分。我們此時需要先提出另一系列介紹性的評論;即是進入文本以先,必須簡要列出想要探究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們將以四個問題作為起點,來思考可能從新約文獻中找到的許多問題。
A. 歷史背景
首先是關於簡介或歷史背景的問題。隨著我們一同探究課程,將會提出更詳細的問題,並且嘗試找出好比下述關乎每一卷書的答案:作者是誰、寫作情境、寫作時期、日期、特定讀者是誰,以及他們當時面臨哪些特定問題。這些答案對於我們的探究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必須理解這一個在兩千年以前出現,如今卻大多早已從現代情境中遭到移除的文化,才能將新約內容應用於今日的信仰生活中。而在一開始的幾堂課,我們會先為整個新約時期的歷史背景分段排列。因為如果沒有這樣安排,我們會很容易斷章取義,導致誤解作者最初的寫作目的,也誤判最初讀者的領會。
B. 詮釋
第二類的問題,則是關乎詮釋或釋經,目的是從各卷書的內容排序和結構,掌握作者的主要思想,試著觀察其寫作大綱或敘述思維。然後,對釋經而言更進一步的挑戰是,要特別集中在一些較為艱澀的問題上。而整個教會歷史,從古至今釋經學者都在努力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
C. 神學
第三類問題是神學的問題。這是一個關於假設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依序探究完整卷書、指出其主要內容,又或許已經停下來,簡要討論一些關於詮釋的問題,那麼,作者本來期待傳達的核心思想,又是什麼?另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討論:當時的讀者擔負哪些任務、需要順從哪些指令、要遵循或避免哪些案例?簡而言之,我們要問的就是:這卷書教導了我們關於基督信仰主要教義的哪些部分?這些都是神學的問題。
D. 當代應用
第四,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關於當代應用。在某些方面來看,我們實在很難以簡短篇幅來回應這個問題,因為任何一種文化、觀眾和詮釋者,都擁有他或她個人獨特的處境,因此應用的方式會大有不同。不過,就像是聆聽或觀看這個系列課程的讀者一樣,雖然大家應用的方式可能十分不同,但是無論如何,文本的意思仍然保持不變。
IV. 兩約中間時期(Intertestamental Period)
既然有了上述的初步建議作為支持,我們就要準備進入幾個歷史背景的分節點。首先,我們要來看看整個新約。在此,我們要將論述內容分為兩大類:第一,是更廣泛的社會或政治發展分析,也就是在一本講解古代世界任何文化的歷史書籍中,你希望能夠讀到的內容;其次,我們要來探討那些特定的宗教元素,作為研究新約的重要背景。而若有剩餘時間,我們會聚焦討論在新約寫作及其所記載的事件發生以先,幾百年以來的社會政治發展歷史。
新約並不是無中生有,基督教也不是單單從創立者耶穌開始,而是歷經許多重大事件才逐漸形成。所有最初的基督徒和新約作者都一致認為,他們已經擁有了神聖的經文,在那些日子裡被簡稱為"經卷",甚至是"著作",而基督徒最終稱之為舊約或希伯來文聖經,好與後來這二十七卷被稱為新約的著作,作出分別。因此,他們想必認為,新約能將舊約中所描述的歷史推向高峰,也成就舊約三十九卷書中許多的應許。
不過,舊約是大約在主前第五世紀完成的。按時間順序來看,最後一卷完成的書,很可能是在舊約正典英文序列中的最後一卷,也就是先知瑪拉基的作品。保守派的學者通常認定,瑪拉基大約是在主前425年寫下預言。直至耶穌時代以及新約寫成,相隔超過四個世紀,這段歷史通常被稱為兩約中間時期。
A. 波斯帝國
瑪拉基去世時,猶太歷史上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改變,以致讓世俗歷史學家在世界歷史上為其劃分一個新時代。熟悉舊約最後一卷書的讀者知道,猶太人被擄到外地,又遭受許多國家的壓迫;但是,波斯政府的統治者竟允許那些想要回到以色列的人回歸。之後,在繼任的統治者手下,他們更開始重建聖殿和整個城市──首都聖城耶路撒冷。直到最後一位先知寫作的時期,甚至是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在幾位波斯皇帝的統治之下,此事仍然繼續。
B. 希臘
然而,亞歷山大大帝的崛起,開展了一段關鍵的中東歷史新時期。亞歷山大是一位馬其頓或是希臘將軍,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也許大約只有十三年,就征服了幾乎所有曾經受制於波斯之下的一大片中東地域,最終也成就了古代近東時期最偉大的帝國。
在亞歷山大於主前323年去世之前,以色列早已被其征服。之後,從他的帝國中分裂出來的將領,仍然繼續在所屬之地推行希臘化政策,而"希臘化"這個字就是從希臘文(Hellas)而來,簡單來說是"希臘國家"的意思。在希臘化的時代,希臘文、希臘文化及希臘宗教,都在古代中東普及傳播,此政策對猶太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C. 西流古及多利買王朝
亞歷山大去世後,群雄四起,後來帝國北半部大部分的領土,是在西流古王朝的統治之下,由西流古一世,一名曾是亞歷山大的將領所攻下。而南半部則由多利買王朝所管轄。不幸的是,以色列剛好位於兩個王朝所爭奪的中間區域。在希臘化時期的前半段,以色列仍然在多利買的統治之下。
而到了下半段時期,卻逐漸受到西流古的控制。西流古的統治政策並沒有多利買那樣寬容,統治者不斷向人民加收稅金,更試圖影響猶太人離開祖先的宗教背景,鼓勵他們採取希臘的宗教及習俗,而其中的許多方式,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根本就是詛咒。
以色列在經過將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先後被多利買及西流古管轄之後,在主前160年代,又面臨一個更嚴重的局面。當時安提阿古.伊波法尼執政,也就是安提阿古四世,他自詡為"伊波法尼",這稱號的意思是"神顯現"。他更公開宣揚所有令猶太人心生厭惡的事情。他除了自稱為神之外,還試圖禁止猶太教一切的重要宗教習俗,比如讀經卷《妥拉》和行割禮。而他最邪惡的行徑,是在主前167年,在祭壇前殺豬褻瀆聖殿,以致引發一場用現代語的說法──游擊隊式的抗爭。
D. 馬加比/哈斯摩尼王朝
老祭司瑪他提亞和他的兒子們──其中一位名叫猶大,綽號為馬加比("錘擊者"之意)為首,起頭謀叛。在今天來說,這個行為會被認定為恐怖分子暴動。因為馬加比與一小群猶太自由戰士,竟能以一種不得而知的游擊戰術,三年之內以寡擊眾,推翻敘利亞或西流古勢力的入侵,並且光復、潔淨了聖殿。這個解放行動被稱之為修殿節,如今猶太人舉行慶典或節日來紀念。
這個行動也開創了兩約中間的第二個主要歷史時期,可以稱為哈西德派或敬虔主義(Hasidism)時期,這個詞出自於一個猶太文,意思是"敬虔的人"。它也被稱為哈斯摩尼王朝,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瑪他提亞、猶大和接續他們的統治者,都是來自一個祖先名為哈斯摩尼的家族。簡言之,猶太人自此擁有了大約一個世紀的獨立時期,也走入了猶太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然而,這個時期卻也引發了一些負面影響。由於多年來歷經戰爭、被擄,猶太人對於居住在他們周圍,或偶爾與他們一起生活的外邦人或異族人,內心的想法逐漸變得越來越極端。在許多方面,他們變得更加排斥偶像崇拜及文化影響。每次我們閱讀新約,都能感受到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仇恨和敵意,而那就是這段大約一百年獨立時期的產物,也是基督教聲稱能以化解的衝突。
E. 羅馬的影響
好景不常,當猶太人歡慶他們在以色列獲得的嶄新自由,從西方崛起的新勢力──羅馬帝國──迅速侵占了希臘國土。最後,在主前63年,羅馬開始覬覦以色列。本來以色列隻是邀請羅馬,進駐調解他們內部繼位的爭執,想不到最後卻演變成為自由的終結,也進入了兩約時期歷史的第三段,意即最後的時期。從此一路貫穿到整個第一世紀,其中也包含新約的寫成。這段時期稱為羅馬化或羅馬統治時期。
不過,我們必須先說,對於基督時代及初代門徒之後興起的教會而言,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羅馬政府採取統一政策,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不斷地讓希臘文散播到各地,成為當時的通用語言,所以新約聖經以希臘文寫成,幾乎所有人都能閱讀與理解。再加上優越的交通運輸和通訊系統,以及當下著名的羅馬和平時期,使得基督徒與猶太人一樣被賦予有限度的自治,而這一切都有利於早期基督教的傳播。在耶穌基督的時期以及其後大約一代,人們的生活景況都是如此,直到主後60年代尼祿的出現,才發生第一宗羅馬迫害基督徒的事件。因為羅馬政府開始發現,基督徒不只是另一個猶太教派別,以致他們並不能自動獲得所賦予猶太人的自由。
然而,在主後70年,猶太人成為羅馬的攻擊目標,同時在耶路撒冷更有猶太奮銳黨的叛亂。這個局面導致羅馬將軍提多入侵耶路撒冷、焚燒聖殿並將其摧毀,結束了猶太在以色列的政權。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一年可說是第一世紀歷史上最重要的年分。而到了第二世紀早期,也就是主後130年代,猶太人曾經有過一次短暫起義,但是很快就被鎮壓下來。一直到了1940年代,猶太人才再次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以上所提到的這些政治事件,乃是為著耶穌的降臨和新約的發展作好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