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4, 活動 2
進行中

講義

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00:00 /

個人主義的文化使一些基督徒認爲他們可以避開“有組織的宗教”,獨自過基督徒的生活。上帝從來没有要我們成為“孤立”的基督徒。當我們個人决定跟隨基督之後,我們就不能在遠離其他信徒的情况下繼續走我們的屬靈道路。上帝明白這一點,這就是爲什麽祂賜給我們教會,讓我們在那裏經歷屬靈的成長,並幫助教會裡其他的人。

I。爲什麽要參與教會?

對傳福音的最佳定義之一告訴我們,真正的皈信所導致的應該是參與當地的教會,這並不是偶然。

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 是這樣表述的:“傳福音就是將耶穌基督以聖靈的大能顯明出來,使男男女女都可以來信靠祂,把祂當作救主,在教會的團契中事奉祂”。

在今天的世界,這些關係主要是通過教會找到的。對於我們的屬靈生活來説,了解上帝在永恒中對教會的看重,以及爲什麽我們需要參與是至關重要的。

II。“教會”是什麽意思?

新約聖經中,“教會”(church)一詞的翻譯來自希臘語之“ecclesia”,意思是,“被呼召出來的人”。這個詞用來指那些因與耶穌基督的關係而與世界分别出來的人。教會不是建築物,也不是組織。它是一個由基督徒所組成的生命體。

對教會的理解有兩種方式。首先是所謂的無形教會。神學家不是指你看不見教會,而是說它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基督徒。他們的終極,將是與耶穌基督一起生活在一個信徒組成的永恒團體中。

以耶穌作為牧人,信徒作為羊的比喻,祂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從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10章27-29節)。成爲基督徒就是與基督建立一種信任和跟隨的關係。

教會的第二個層面可以稱爲“有形的教會”。這指的是那些明顯積極參與信仰群體的基督徒,在這個團體中,基督徒尋求他們屬靈生命的成長,並服事基督。

至關重要的是,由於每個成員彼此依賴,新約聖經一再勸勉我們參與教會: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III。教會所能提供的好處是什麽?

當我們突破孤立的傾向,參與當地教會時,我們就會收穫巨大的屬靈財富。讓我們簡單地看看其中的一些。

• 一個敬拜的地方

我們在生活和敬拜中榮耀上帝。這是爲什麽敬拜是每個基督徒的生活和整個教會活動的核心。我們在私下和集體敬拜中向上帝表達的讚美和榮耀,將持續到永遠。

就個人而言,我們可以在一周的每一天都有敬拜的態度,就像保羅所說的“不住禱告”和“凡事謝恩”(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7-18節)。但若敬拜的目的是要榮耀上帝,單靠自己敬拜是不够的。当基督徒帶著敬拜的心聚集在一起,上帝的榮耀,尊大和尊貴就會倍增。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就更靠近祂,也更靠近彼此。

• 一個成長的地方

信徒一生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宗教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神為信徒所計劃的成長之旅依賴於從聖經的真道中得到滋養。彼得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孩子對奶水的需要:“就要愛慕那純净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彼得前書2章2節)。

在這節經文中,翻譯成“純净”的希臘文,可以直譯為“不攙任何雜質的”。聖經本身是接受屬靈真理的核心要素。對信徒來説,忠心教導和傳講聖道的教會是滋養信徒的寶貴泉源。

• 一個團契的地方

一個人不需要成為基督徒很長時間,就會意識到上帝是聖潔的,而我們卻有犯罪的傾向。雖然我們可能真誠地想要順服上帝,但我們的錯誤選擇不但可能阻礙我們與上帝的交通,而且可能會造成與其他信徒的隔閡。解决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潔净自己,並在團契中與上帝和其他信徒重建關係。

“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净我們一切的罪”(約翰一書1章5-7節)。

希臘語中“團契”一詞,koinonia的意思是:“志同道合”。作為信徒,我們最終的身份是透過基督與我們的天父,以及彼此緊緊的相連。共同享有基督,是一切團契的重要根基。

• 一個回饋的地方

當一個人被給予一個奇妙的機會而得以昌盛時,他們常常覺得有必要用自己被祝福的資源回報他人。通過向當地教會奉獻,我們可以幫助外展事工的擴展和壯大,幫助窮人,以及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擴展基督的國度。

回饋這個理念的核心是神希望我們能持有的動機。“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强,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哥林多後書9章7-8節)

當我們歡歡喜喜地計劃奉獻主的事工時,我們就得到了上帝的應許,祂必供應我們的需要,並賜給我們許多行善的機會。

• 一個服事的地方

當地教會是一個有恩賜的領袖提供培訓服事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在其中服事主。

保羅這樣描述它:“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們衆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4章12-13節)。

被翻譯為“成全”的希臘語是一個捕魚術語,用來修補漁網上的洞。這一内涵十分重要。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覺得在教導他人、音樂才能或其他服事上能力不足。你可能會説,我們在學習中感到差距。這就是爲什麽上帝提供有天賦的領袖來提供培訓,這樣,我們就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IV。 頭和身體的比喻

為了幫助我們了解上帝對教會的心意,新約聖經給出的一個主要比喻是,耶穌基督為身體的頭,所有的信徒為身體的肢體,順服在頭的領導下。

保羅在談到上帝對耶穌的推崇如此解釋說:“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為教會做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以弗所書1章22-23節)。

當耶穌離開這個世界時,祂應許祂的門徒,祂會派遣聖靈住在他們裏面,這樣,祂就會透過基督徒在這個世界彰顯祂的存在。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是那位將生命賜給基督的肢體,即教會,並且藉着頭、就是耶穌基督自己,控制身體的各個部分。

保羅再度幫住我們理解這個道理,他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哥林多前書12章12-13節)。

身體的比喻的一個應用是,我們作為基督徒是合一的。在描述教會時,聖經不僅說我們是一個身體的成員,基督的身體,同時,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具體的功用,與其他部分協同工作。保羅特别指出,正如我們的身體有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脚一樣,教會的成員也有不同,卻扮演著互補的角色,目的是支持和配合其他部分(哥林多前書12章15-27節)。

保羅舉的一個例子是,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我們知道我們的肉體也是如此。當我們劃傷手的時候,手會感到疼痛,但是整個身體都會做出反應。我們的嘴痛得叫起來。我們的白細胞開始忙於抵抗感染,這些細胞組織起來形成痂使傷口愈合。身體的許多部份共同作用使這一過程發生。同樣地,保羅指出,我們作為基督身體的成員,也要趕去幫助其他受苦的成員。總而言之,身體的各肢體,為全體的益處,並為完成神在世上的事工,一同作工。

V。屬靈恩賜

神已經應許,祂會為我們指定在身體裏的一個功能,同時也將賜給我們能力去履行這個功能,爲的是造就肢體並榮耀祂。祂稱這些特殊能力為屬靈恩賜,因為它們是聖靈所賜的。當我們發揮上帝賜給我們的恩賜時,我們就能做到靠著自己做夢都無法做到的事。當我們依靠聖靈的恩賜時,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和所說的都有力量和果效,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比擬的。我們有屬天的恩賜去做屬天的工作。

聖靈賜下的恩賜或能力有哪些?

我們在羅馬書12章6-7節;

哥林多前書12章8-10節;以弗所書4章11節;以及彼得前書4章10-11節找到了清單。這些恩賜包括:服事、信心、教導、預言、傳福音、施捨、帶領、憐憫、智慧、知識和醫治。他們被用來建立教會和分享基督的信息(哥林多前書14章4-5節、26節;以弗所書4章11-13節)。

當我們看到這些恩賜時,我們便意識到,如果身體的各個部分各盡其職,教會的整體需要以及個人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例如,有教導恩賜的人,就把上帝的道教訓人,叫衆人都得益處。

那些有傳福音恩賜的人,熱心於將耶穌介紹給他人,並引人歸入肢體。有管理才能的人負責身體的組織領導,有憐憫才能的人通過顧及肢體在身體,經濟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來帶領人。那些有信心的人,會帶領我們在服事教會和世界上進深到新的領域。

我們怎麽知道這些恩賜是我們的呢?

首先,我們求聖靈指示我們。當我們禱告時,以及當我們留意與我們一同敬拜和事奉的信徒的需要時,祂會啓示我們一個特别的恩賜。

其次,我們可以嘗試在感興趣或有需要的領域上開展服事,以此來考驗我們的恩賜。如果我們的服事得到同工的讚許,或者如果我們得到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的印證,我們就可以再接再厲,擴展我們的恩賜來榮耀上帝。

VI。屬靈之光的燈塔

教會是一個不完美的機構,因為它是由不完美的人所組成的。在被救贖者的團契中,有一些不和諧是難以避免的。然而,我們的使命是成為世界的光和屬靈真理的供應者,這必須要超越我們彼此之間存在的任何差别。

“不要發怨言、起爭論, 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做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書2章14-16節)。

當我們不再抱怨,而是向上帝尋求積極的解决方法時,我們就更能够一步步朝向成為屬靈的燈塔,照亮那些還未找到救主的人。

課程材料

文稿聆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