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I. 馬太及馬可福音導論

在接下來的兩堂課,我們要來介紹四卷福音書。在這一堂課,我們要來研讀馬可福音。這卷福音書被認為是最先寫成的,然後則是馬太福音。我們嘗試了解,四卷福音書的作者,當初受到了哪些特定情境驅使,使得他們懷抱什麼明確的寫作目標來向特定的基督徒群體傳達信息。讓我們從馬可福音開始。

II. 馬可福音

A. 呈現耶穌的方式

如果我們要來討論特定主題或神學的問題,最自然就是從這裡開始:各卷福音書的作者如何呈現耶穌。對於這一點,雖然他們明顯有許多共同之處,卻也各自擁有突出的特色。一些釋經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在展現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上,作了最佳的平衡。事實上,馬可福音可以巧妙地被拆解成兩半,前八章大致上以一種高潮迭起、充滿活力的敘事手法,記載了耶穌的事奉──特別側重於祂所行的神蹟、祂的成就,以及祂使群眾感到驚奇的能力。

然而,大約在8章27節,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路上,向耶穌作出宣告之後,馬可福音的敘述就突然轉向了十字架。後續內容少有神蹟奇事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耶穌對門徒的教導,而這些教導往往是關乎受苦的必要性。原先於前半部所記載的榮耀,後來逐漸被十字架所取代。

二十世紀前後的知名釋經學者馬丁.客勒爾(Martin Kahler)認為,馬可福音為耶穌的受難敘述,加上了具有延伸性的介紹。這份著名評論所言,的確與事實相去不遠。

B. 上帝的兒子

馬可福音在前半部,就清楚表達了耶穌的神性。在馬可福音1章1節,關乎耶穌和祂福音的起頭,就提到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雖然後來"上帝的兒子"並不經常出現在這卷福音書中,

但是到了接近結尾的馬可福音15章39節,當百夫長看到耶穌死亡的模樣,就說祂真是"上帝的兒子"。另外,"兒子"一詞,也巧妙地在有關耶穌受洗和變像的記載中出現。

對馬可而言,"上帝的兒子"是一個崇高的尊稱,指向耶穌的神性。而如同我們剛才所提到的,馬可福音前半部所強調的神蹟和醫治,也加深了我們對耶穌擁有超自然能力的印象。不過,祂的神性卻也與祂的人性相互平衡。

C. 彌賽亞

馬可福音1章1節向我們介紹的第二個稱謂,是"基督"。這個重要的稱謂,貫穿了整卷馬可福音;而在希臘文中,"基督"的意思等同於彌賽亞。相較於其他福音書,馬可福音時常展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好幾次當某人認出耶穌就是基督,耶穌卻會要求他保持沉默。這個主題後來被稱為"彌賽亞的奧秘"。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路上作的宣告,也許是關於這個主題最具戲劇性的一幕。雖然在它的平行經文──馬太福音第16章中,耶穌引述幾節經文稱讚彼得,並將天國的鑰匙給了他;可是,在馬可福音,耶穌卻吩咐彼得不要將這事告訴任何人。

馬可福音9章9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乎彌賽亞的奧秘由來的線索,那就是只有等到耶穌復活以後,人們才能完全明白祂是誰。因為在祂復活之前,人們實在太容易曲解祂的服事,將祂視為不外乎是一位受人喜愛的軍事或政治領袖,或是解放者。

D. 受苦的僕人

在馬可福音中,"受苦的僕人"是符合耶穌人性的第二個主題。同理可證,它成為主題並非純粹由於被提及的頻率,而是在乎被提及的關鍵位置。在馬可福音10章45節,耶穌對自己將要面對的死亡,親口作了總結。"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此處記載或許間接指涉以賽亞書第53章,以及以賽亞所預言"受苦的僕人"的服事。"贖價"意謂代贖的事奉,而耶穌以祂的死亡,付清了罪人應該付上的罪價。

E. 對門徒負面的評價

除了以獨特的觀點呈現耶穌,馬可福音又以另一為人所熟悉的特色是被稱為於四福音中對門徒最為負面的描述。就算是耶穌的門徒,也會時常誤解祂的想法。彼得的宣告顯然是不適當的(因為耶穌突然要他保持沉默),接續的經文也向我們解釋清楚:當耶穌預言祂必須上十字架,彼得表達無法接受,耶穌就轉向彼得、責備他,說他的反應是出自於撒但,而非上帝。在馬可福音,門徒理解耶穌所說比喻的程度,比其它福音書所描述的還要更低。

倘若如同我們在前一堂課所提到的,馬可福音的原始文本是在16章8節結束。那麼馬可應該是刻意選擇,不將耶穌復活之後的樣貌確切描述出來,而是寫到天使告訴婦女,說那在墳墓裡的已經復活,要她們告訴門徒,耶穌將與他們在加利利見面。但很有可能馬可福音原始文本的結尾是這樣的內容:"他們……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馬可的寫作對象,顯然是一群早已十分熟悉這段故事的基督徒;即便如此,他卻選擇將門徒內心的恐懼和誤解突顯出來。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這個問題引導我們思考馬可福音寫作對象所面臨的特殊情境。許多學者從馬可福音對門徒的負面刻畫,以及強調走向上十架路的過程中,推論馬可福音的寫作對象,可能是一群感到心力貧乏的基督徒──或許是因為在早期基督教時期,信徒逐漸遭受迫害的緣故。

有不少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大約是在主後60年代,意即在耶穌死後三十多年寫成,並且傳播出去。那時,尼祿所策動的信仰迫害越發強大。在馬可福音第13章,耶穌以頗具隱晦的言詞預言聖殿被毀。而許多學者從當中所提到的"行毀壞可憎的"(desolating sacrilege),推測這卷福音書是在主後70年預言應驗之前寫成;因為若是後來才寫成,相關描述應會更加明確。

F. 馬可福音的寫作時間及背景

愛任紐與革利免在作品中所作的推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關乎早期教會少許的外證。下列是愛任紐的論述:"馬可成為彼得的傳譯員,儘管並不一定按照先後次序,卻將他記憶中主說過和做過的一切,都準確地記錄下來。雖然他並沒有親自聽過主說話,也沒有跟隨過祂,但是如同我所說的,他後來跟從彼得。彼得進行他認為需要的教導,並未對主的聖言作出不當的教學;因此,當馬可憑著記憶寫下每一點,完全沒有錯誤。他所關注的每一件事,都會把聽到的內容據實無遺地記錄下來,以致未曾作出任何虛假的陳述。"我們根據這個推論看見,愛任紐相信馬可是彼得的同工,他把主要從彼得所說關乎福音的事件寫下,而且他的寫作手法明顯更加看重主題,而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

另一方面,我們從革利免讀到:"彼得在羅馬公開傳講上帝的話語,並且順服聖靈的權柄宣揚福音。那時,許多在場的人請求馬可,把這些內容都記錄下來,因為他已經跟從彼得一段很長的時間,也記得他曾經說過什麼。馬可答應了,就這樣將福音的內容傳遞給他們。當彼得知道他這樣做,既不積極阻止,也不刻意鼓勵。"這兩個推論之間的差異,顯然十分有趣。即便如此,後者卻依然將馬可與彼得連在一起,並將馬可福音的讀者定位在羅馬,而遭到羅馬皇帝嚴重迫害的初代信徒群體,當時就是生活在羅馬。

然而,關於馬可福音成書及傳播的時間與地點,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者幾乎一致認為,由於路加福音採用了馬可福音的材料,所以馬可福音的成書時間,必然早於路加福音。我們在下一堂課將要介紹路加福音,並且透過一些起碼可信的理由,追溯路加和他的第二卷書──使徒行傳的寫作時間,是在主後60年代早期的十年內,不晚於主後62年;因為發生在這一年的事件,在使徒行傳的結尾都有記載。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那麼馬可寫作的時期,必定是比主後64年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正式爆發,還要早一些。或許馬可福音是在主後60或61年,甚至是在主後50年代早期寫成,不過我們無法確切曉得,羅馬的信徒在這些時期所受到的迫害,是什麼樣的處境。很可能那時信徒所面對的迫害,是像使徒行傳所提到的,只是在某些特定地區,零星的敵對事件。不論如何,相信馬可都以非常清晰、真實、認真的立場,來描述初代門徒,尤其是彼得的成敗得失,好能鼓勵那些或許自認在基督信仰上,表現得不夠好的人──倘若上帝能使用這些非常不可靠的初代基督信徒,祂必定也能使用他們。

G. 馬可福音的作者

如果我們認真面對教會的這些早期傳統,就會得到一個結論:馬可福音的作者,不外乎就是那一位被記載在使徒行傳中的約翰.馬可,生活在主後60年代早期的羅馬,有時與使徒保羅及巴拿巴同行──相信也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彼得前書,於結束詞也提到了馬可。然而,嚴格來說福音書是不具名的作品,而最早是到第一世紀末和第二世紀初,才為福音書加上"某某福音"的名稱。雖然許多現代學者仍然有些懷疑,古代文獻指認作者的可信度,但是我們看不到任何理由,能排除馬可就是這卷福音書作者的強大可能性──倘若他並非此書作者,我們看不出選擇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為作者的理由。

III. 馬太福音

A. 耶穌作為老師

當我們從馬可福音走入馬太福音,雖然也會看見關於耶穌的生平及服事,卻會發現馬太的描述方式十分不同。而我們也會和之前一樣,先從馬太的神學觀開始,再來討論他如何呈現耶穌。

和馬可福音不同的是,馬太福音花費許多篇幅記載耶穌的教導,這一點令我們感到印象深刻。在馬太福音,耶穌講了五篇長篇講道,各篇內容幾乎長達或甚至偶爾超過一整章:

第5至7章是著名的登山寶訓,第10章是差遣門徒傳福音,第13章記載了比喻,第18章是關於謙卑和寬恕的教導;而在第23章,祂對文士和法利賽人述說其禍之後,後續還有好幾章記載了祂所謂的末世論,或作"橄欖山講論",意即祂在橄欖山上針對末世作出的教導。有趣的是,希伯來文聖經也是以五卷書也就是摩西五經的教導作為開始。

這樣看來,馬太會不會期盼將耶穌,型塑成一位像是摩西、卻比他還更偉大的老師?事實上,耶穌兩次在山上教導眾人,也很容易令人聯想起摩西在西奈山領受律法。但是,對馬太而言,耶穌不只是老師,甚至也不只是立法者,而是"大衛的兒子"。這是馬太福音獨特的屬於猶太王室尊貴的稱號。

B. 耶穌作為君王

馬太特別在開頭幾章,強調耶穌作為王族的身分和權柄,而其它的福音書都沒有這樣呈現。我們在馬可福音讀過的"上帝的兒子",這個稱謂其實更加頻繁出現在馬太福音,而馬太福音似乎也十分強調,在耶穌的服事中出現的那些令人驚奇的元素,特別是祂所施行的神蹟。還有,最後一點是稱耶穌是"主"。雖然不單單唯獨馬太福音,而是四福音都時常如此稱呼耶穌,這個稱謂在馬太福音中卻最具特色,因為它表明了這位配得敬拜的是拿撒勒人耶穌。

除了對耶穌呈現出許多獨特的觀點,馬太福音還以猶太人為中心,作了非常詳細、獨特的描述。

C. 猶太人耶穌

關於這一點的資訊,起初乍看之下會感覺矛盾,頗具張力。一方面,比起其它福音書,馬太福音更常在宣講與事件的記載上,特別以猶太人的身分來描繪耶穌。只有在馬太福音,我們能在記載耶穌降生的兩個章節中,看見經文一再強調祂應驗了先知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只有在馬太福音,我們才能從登山寶訓中,也就是在馬太福音5章17至20節,認知到耶穌與律法的關係,如同祂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還有一些段落讀來令人感到震驚:在馬太福音10章5、6節,耶穌吩咐門徒不要走入撒瑪利亞人或外邦人中間,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而在15章24節,耶穌也對迦南的婦人說,祂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D. 普世耶穌

此外,唯獨馬太福音使用"天國"一詞,而非更常見、聞名的"上帝的國";很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盡量避免直呼上帝的聖名,就以這個委婉語詞來替代。然而,馬太福音除了頗具猶太色彩,也擁有十分普世性的特色。這個特色在馬太福音最為突出,那就是關乎耶穌是"為萬民而來的"。只有馬太會在21章43節,那個關於兇惡園戶的比喻中,藉由耶穌提到上帝的國必從以色列民中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也只有馬太在第25章以分別山羊與綿羊的著名故事,傳達出上帝將要審判萬民;也只有馬太福音以大使命作結,如同28章18至20節所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如果我們要解決馬太福音在這兩方面的張力,最好的辦法是轉向保羅稍後寫給羅馬人的書信內容:保羅在信裡提到,他先被差到以色列人中,將福音傳給猶太人,然後才是外邦人。雖然在耶穌的一生中,我們發現祂除了暗示,偶然也會向外邦人宣教,但是大部分的時間,祂服事的對象都是以色列的百姓,因為祂知道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他們應該在祂的啟示下,優先擁有機會回應嶄新的福音。但是,祂也明白按照祂的宗教、祂落實猶太教的服事方式,將不再只保留機會留給一群特定的選民,而是要透過祂的門徒,把信息傳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E. 其它特色

馬太神學的其餘特點,包含了對門徒訓練的重視。在四福音中,唯獨馬太福音使用了"教會"這個名稱。因為馬太預期,那些跟隨耶穌的人所組成的新群體,會發展成一些管理的組織。相較馬可福音,在馬太福音中的耶穌,與猶太教的權柄產生更大程度上的衝突;即使約翰也在書中提到,耶穌對權威說了一些非常苛刻的話,卻也有一些人認為,馬太對於這一點的刻畫,比其它福音書的還要強烈。

而事實上,馬太與約翰先前有時會被指控具有反猶太意識。當時的人不難理解這等議題是十分敏感的。這些言論必須受到嚴謹看待,不過舊約的許多猶太人的先知文學,大概都比馬太福音第23章所記載,文士和法利賽人的七禍還要強硬。雖然耶穌作為一名猶太人,徹底浸泡於猶太教的禮儀和信仰中;可是,祂卻相信,上帝呼召祂發出先知性的批判,尤其是要顯明祂那一代的猶太教領袖,已經在許多事上偏離上帝的旨意。

F. 馬太福音的寫作時期、背景及作者

那麼,同樣的問題又來了: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會產生這一系列與耶穌有關的特定主題與觀點?答案非常明顯:馬太的寫作對象,是虔誠的猶太基督徒群體。除了這一點,其餘相關議題很少達成共識。頗具爭論的議題如下:這卷書是在主後70年,聖殿被毀之前或之後寫成?寫作場景是不是在敘利亞的安提啊?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到了第二世紀,都還有為數眾多的猶太基督徒在那裡生活。

再來,這卷書是在主後80年代,頒發所謂禁止基督徒出入猶太會堂的命令之前或之後,才出現的呢?當時的猶太禮儀引入一段禱告,求上帝詛咒所有的異教徒,其中明顯包含拿撒勒人;這個詞或許是用來指稱,追隨拿撒勒人耶穌的派別。

在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上,或許仍能找到一個共通點:馬太福音之所以包含一些辛辣、痛苦的陳述,是因為信徒與非基督徒的猶太群體之間,產生了十分緊張的關係。

無論馬太福音是在什麼時期、什麼地方寫成,都是寫給一個仍然與非基督徒猶太人,陷入嚴重緊張關係的基督徒群體。

事實上,一位學者根據多個中東城市的考古資料,創造了這樣的用語:"對面街的猶太會堂"。因為那時在各個城市的中心的猶太會堂和教會,大多相距甚近。

如果馬太寫作福音書,確實主要是為著那些剛信主的猶太基督徒,也就是在不久前才與猶太會堂、家人、朋友以及其餘人脈解除關係的一群人。那麼我們就能理解,馬太必然帶著滿腹熱情,想盡辦法讓更多猶太人歸向基督,不單鼓勵和建立那些已經相信祂的人,也包含那些懷有強烈情感、甚至帶有一些敵意仍未相信主的人。

如果我們再次回到早期教會的見證,會發現大家一致認同這卷福音書的作者別無他人,就是那一位稅吏,他是十二使徒之一,後來也在其他福音書被稱為馬太或利未。然而,有趣的是,馬太福音是以很優秀的希臘文寫成的,這樣的希臘式風格,甚至比馬可福音還要好;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以希臘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應該沒有能力寫出這樣的作品。

如果我們去查找關於馬太福音起源最古早的證據,會從後來的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的引述,發現第二世紀早期基督徒作家帕皮亞(Papias)的見證:"馬太以希伯來文寫成了他的福音書,每個人都盡其所能進行翻譯"。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帕皮亞的話,在翻譯上也產生了一些爭議。讓我用不同的翻譯,來讀原本那一段話:"馬太以亞蘭文、地方語言或個人風格編寫他的內容,而每個人都盡力詮釋。"雖然我們甚至不能完全肯定,關乎馬太最古早的證據到底指出了什麼,卻能從這些早期證據中一再發現,馬太以希伯來文或亞蘭文風格或地方語言寫下了一些東西,內容可能是耶穌說過的話,或是完整的福音。

於是,我們這樣推測,所謂的馬太福音,以希臘文寫成的馬太福音,可能是譯本,譯者或許並非馬太本人,而可能是其它使徒。也許可以這樣說,馬太原先以希伯來文或亞蘭文所寫的內容,如今以譯本和/或擴充版、第二版來呈現。帕皮亞所說的那些以希伯來文寫成的內容,有可能是我們在上一堂課間接提到的,學者們所說的"Q"資料;馬太將這些資料用來補充,和加入部分馬可福音的資料再形成我們如今所認識的這卷福音書。無論如何,馬太福音明顯是受到了當時的猶太環境所影響。

一旦我們理解馬太的寫作結構,就必須十分留意,他如何讓耶穌的教導占據大部分篇幅。他常在相似主題上穿插教導與敘事,以護教的立場期待說服非基督徒,以問答的方式教導信徒,並以牧養的心腸,激勵那些閱讀此書的人,明白耶穌如何配得他們的敬拜。

課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