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I. 使徒行傳導論──第二部:基督徒向外邦宣教的使命

在這一堂課,我們要來探究使徒行傳的下半部分。這個部分從使徒行傳第12章的結尾開始,直到這卷書的尾聲,主要內容是關於使徒保羅的服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使徒保羅是上帝所差派,向外邦人傳福音最為卓越的一名使徒。正如我們在上一堂課講到使徒行傳上半部的情況一樣,使徒行傳第13至18章也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而在各個部分即將完結時,路加都會加上一段概括性的陳述,用以說明初期基督教在各個地區發展的情況。

II. 保羅第一次的布道之旅及使徒會議

第一部分的記載是在使徒行傳12章25節至16章5節。這段經文也提到保羅第一次的布道之旅,以及在耶路撒冷召開的使徒會議。之所以召開這次會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保羅的教導引發了許多爭議。保羅和巴拿巴一起開始了布道之旅。巴拿巴是一位年長的基督徒,他曾經在主裡激勵、餵養了保羅和馬可(約翰馬可),後者寫了一卷以其名字來命名的福音書。

保羅和巴拿巴從居住地(為了宣教的緣故而在那裡居住)──敘利亞的安提阿出發,開始了布道之旅。依照我們的理解,敘利亞的安提阿應該是基督教的第一個宣教總部。信徒被稱為基督徒,就是從這裡開始。此外,上一堂課的結尾很簡潔地告訴我們,安提阿教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間以外邦人為主的教會。這樣看來,基督教從這裡得以進入外邦世界,以及羅馬帝國境內其他遼闊遙遠的區域(耶穌所稱的地極),是一個挺為恰當的選擇。

A. 塞浦路斯島

當保羅、巴拿巴和馬可啟程,他們被召前往的第一站就是塞浦路斯島,巴拿巴也曾經來過此地。使徒行傳第13章所講述的主要事件,是保羅遇見了名為以呂馬或巴耶穌的猶太術士。類似耶穌趕逐附在格拉森人身上的汙鬼一樣,在對付強大的靈界力量時,必須有一定程度的惡行或拆毀,而保羅在這件事上使以呂馬的眼睛暫時失明。

塞浦路斯島的方伯(士求保羅)對於這項神蹟,以及基督徒宣教士的講道,感到印象非常深刻,以致就信了主。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到了貫穿使徒行傳的一項原則:無論是家庭、甚至整個城市或國家,領袖都時常特別受到矚目。尤其是在父權文化中,因著人們尊敬與仰賴那些特定的領袖,傳福音的果效也會進而大大地加強──而倘若今日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也具有同樣的變革動力,這樣的方法或許同樣也能奏效。

B. 加拉太

接下來,這一小群的基督徒宣教士離開了賽浦路斯,抵達今天我們稱之為土耳其的地方。之後他們向北移動,進入位處羅馬帝國南部高原的加拉太,又分別停留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保羅後來在寫信給加拉太人的時候,都有在信中提到這些城市。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保羅找到了一個很特別的猶太人群體,就在那裡傳講了一篇道。他的講道不禁令人想起,在使徒行傳前幾章的內容中,彼得第一次講道的方式。

到了使徒行傳第14章,保羅到了路司得。他在那裡並沒有看見什麼猶太人,而只看見一群非常迷信的異教徒。這些人將保羅和巴拿巴,當作希臘或羅馬的神明宙斯(丟斯)和希耳米(分別為萬神之首和神的使者)看待,以致路加要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縮減和詮釋保羅所傳講的信息。因此,路加在這段敘述中沒有引用舊約經文或使用護教性的言詞,來證明耶穌就是猶太人長久以來所等候的彌賽亞。

不過,後續的記載指出,保羅嘗試與人們建立信仰上的共通點:他提到了他們在感受性的需求,並且吸引他們靠近關乎上帝的啟示(這裡指的是從大自然而來的普遍啟示,而非希伯來文聖經所陳述的特殊啟示),為了是要證明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

很有意思的是,加拉太南部的這幾個城市,在聽完保羅所傳講的信息之後所作出的反應,後來有了180度的轉變。一開始的時候,那些人非常樂意接受,甚至幾乎要敬拜保羅,後來卻在某些程度上因為受到猶太人的挑唆,以致連番想要置他於死。有一次,他們還用石頭打保羅,打得嚴重到他們以為他死了。然而,保羅卻活了過來,並且繼續傳道。保羅第一次的布道之旅,是他在幾次布道之旅中最短的一次。

C. 耶路撒冷的使徒會議

保羅經過了這次的布道之旅,想必在身心方面都經歷了嚴酷的考驗。於是,他返回大本營安提阿,也從那裡前往耶路撒冷。儘管保羅布道的時間還沒有很久,此刻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以及其他人,包含一些非基督徒猶太人,早已聽說了一些關於他傳福音的傳聞,並且對他向外邦人傳講不受律法約束的福音,心裡逐漸感到越來越不安。

尤其是在使徒行傳第15章的開頭幾節經文,他們向保羅提出指控,說他沒有讓那些已信主的外邦人施行猶太人的割禮(守律法的猶太人普遍相信,割禮是上帝與祂的百姓立約的必要條件之一)。也難怪保羅在寫給加拉太人的信中,稱呼那些指控他的人是「猶太派基督徒」(Judaizers),因為他們強調人若想要得救,就必須接受割禮,即使是外邦人也要如此。然而,外邦人並沒有在年幼時接受割禮的傳統。

這次會議並不是一次小型的會議,它常被稱為使徒會議或耶路撒冷會議,使徒行傳第15章大部分的篇幅也都在記載這件事。會議的與會者有耶路撒冷教會主要的長老雅各,和以彼得為發言人的最初十二使徒,還有保羅和巴拿巴。這些人輪流向大家報告,他們從上帝在他們當中的作為明白了什麼事情。幸好為了確保在創立初期的基督教會能夠存留下來,他們彼此達成了結論,一致認為保羅所做的事基本上符合真理,並且表示割禮或猶太律法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應當作為強制性的命令和得救的必要條件。

耶路撒冷會議的內容被寫成一封信,發送到最初產生爭議的各間教會。書信內容除了列舉四條明確的命令,結尾也看起來有些強硬,因為路加直白地寫道:「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而這封信強烈地要求基督徒,特別是要外邦基督徒遵守那四條命令,好能避免冒犯其他的猶太同胞,無論他們是不是基督徒。這四條命令包括:不吃帶血的肉、不吃勒死的牲畜、不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以及不犯奸淫。

雖然這幾條命令的組合看似奇怪,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它們與創世記第9章挪亞所接受的命令相仿。後來的猶太傳統,也是從那些關於基本道德法則的命令演變而來的。這些道德法則是上帝為外邦人及猶太人設計的,因此它們比摩西的律法還要崇高。如果人們能刻意禁戒不做這些特別會冒犯猶太人的事,保羅就能繼續自由宣講他那不受到律法約束的福音了。

III. 保羅第二和第三次的布道之旅

保羅的第二次布道之旅和他後來幾次旅行布道的開頭,占據了使徒行傳的下半部,經文範圍是使徒行傳16章6節至19章20節。這次與保羅同行的人包括西拉和提摩太(部分原因是馬可在上次的布道之旅臨陣脫逃,導致保羅與巴拿巴為這事與彼此爭論)。由於路加在一些部分的敘事角度使用了第一人稱複數「我們」,而非第三人稱單數「他」或「保羅」,假使我們理解正確的話,路加很可能部分參與了保羅第二次的布道之旅,之後也全程參與他接續幾次的旅行。在一開始的時候,保羅及其同伴先回訪了上次到加拉太傳福音的幾個城市,之後再接續往西方前進。

A. 腓立比

我們在使徒行傳第16章前半部看到,保羅在為下一站應當去哪裡而感到猶豫不決。之後,他接受了聖靈的引導,知道哪裡應當去,哪裡不應當去。最後,在一個極富戲劇性的異象中,他聽見了一個馬其頓(意即我們今天稱作希臘的北半部)人的呼聲。 這個異象敦促保羅從亞洲離開,轉而前往歐洲,以致他的事工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種族上,都有了一個更加顯著的進展。使徒行傳第16章記載的主要是保羅在馬其頓(希臘北部),也就是在腓立比的事工。後來,他也曾經為腓立比人寫了一封信。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讀到了在歐洲大陸上第一個信主的基督徒,一位名叫呂底亞的婦人的故事。腓立比大部分的區域由羅馬人占領,住在那裡的猶太人不多,顯然不到10戶人家,無法達成建立猶太會堂的法定人數。儘管保羅按照自己先傳福音給猶太人,再傳福音給希臘人的原則,卻只在腓立比的河邊空地發現正在禱告的一小群猶太婦女。呂底亞回應了保羅所傳講的信息,並且和她的家人成為使徒行傳所記載歐洲大陸的第一批基督徒。另外極富意義的是,儘管保羅只有向這一小群人傳道,也為新信主的人施洗,這些人卻都是婦女。依照當時的標準,大多數的猶太領袖及為數不少的希臘人或羅馬人,都會認為這一小群婦女無足輕重,以致根本不會注意到她們。然而,基督教顯然在對待婦女的態度上開創了先例。

在描述腓立比的第二個片段,提到了保羅如何遭到逮捕。這類的事在使徒行傳中一再地發生。不久之後,保羅會被帶到當地掌權者、當地的猶太領袖或是混雜他們兩者的群體面前。雖然他被關進監牢,他卻仍和同伴一起在午夜讚美上帝,而突發的大地震使他們奇蹟般地可以逃脫。不過,他們非但沒有逃跑,還阻止腓立比獄卒自殺。因為在那位獄卒以羅馬人來看,犯人走失會為自己帶來恥辱,所以想要了結自己。而保羅安慰了他,告訴他犯人們都還在這裡。

獄卒為此深受感動,就問保羅:「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傳16章31節這一節著名的經文,被稱作使徒行傳中的約翰福音3章16節──保羅這樣回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是繼呂底亞一家受洗歸主之後,再次記載全家受洗得救的段落之一。這節經文也在教會歷史上引發了爭論,例如是否適合為嬰孩施洗。不過,這樣的經文段落並沒有出現為小孩施洗的事,而且至少在腓立比獄卒及其家人受洗歸主的經文上下文中(使徒行傳16章32至34節),特別提到了那些人是因信而受洗──因此依照推測,那些人的年齡應該大到足以透過信心作出這樣的決定。

B. 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

保羅離開了腓立比,順著希臘海岸來到帖撒羅尼迦城,後來他為了這城裡的人寫過兩封保羅書信。根據使徒行傳第17章的記載,保羅在那裡停留的時間僅僅只有一個月,之後就被一些反對他所傳講信息的猶太領袖趕出城外。

因此,當我們之後查考保羅在寫給帖撒羅尼迦人的保羅書信,也就是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再度看見他大力讚賞這一間處於開創初期的教會,稱許他們十分認真回應上帝的話語並且在其中成長。這件事的意義就顯得十分深遠。那些向聖靈的引導敞開的人,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能迴轉來積極服事基督,並且傳福音給其他的人。

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繼續沿著海岸來到了相鄰的庇哩亞。使徒行傳17章11節的記載,使得庇哩亞的基督徒在教會歷史上變成眾人皆知的一個群體。根據這節經文的描述,那地方的猶太人要賢於帖撒羅尼迦人,因為他們天天查考聖經,為要曉得保羅教導的內容是與不是。

C. 雅典

保羅離開庇哩亞,繼續前往亞該亞,也就是今天希臘的南半部。亞該亞是希臘文化和歷史的中心,其中的雅典在古希臘帝國被羅馬統治之前,是為首都。而我們需要再度留意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相比與前面幾座城的百姓,他們對福音作出了不同的反應。

在雅典,當地議會(又稱亞略巴古[Areopagus])的人都聚集前來聆聽保羅講道。然而,在他們聽來,保羅的道好像是在傳講外邦鬼神。保羅在馬爾斯山上講了一篇著名的道,這次他所傳講的內容,是針對一群完全不同的聽眾。這次保羅使用的共通點是指著城中一塊上面寫著「未識之神」的壇來講道。他告訴他們這一位未識之神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而非希臘傳說中那些眾所皆知的男神與女神。

我們在使徒行傳17章32至34節讀到,保羅在馬爾斯山上講完道之後,有些人嘲笑他,還有少數人就此信了主,其他的一些人則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不過,看起來大多數的人並未立即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基督。這個例子讓我們看見,人們在聽見福音之後可能會作出這樣的反應,並未如同幾年前在耶路撒冷的五旬節時期,聖靈大大澆灌,使得幾千朝聖者信主的盛況。換作是今天的我們,傳福音的態度也必須謹慎,不要定規任何一種模式。然而,如果我們今天向那些強烈與基督教文化和信仰敵對的群體傳福音,就也不需要對於他們的反應感到訝異,因為他們的反應很可能也會像是保羅在雅典,而非像是在耶路撒冷遇到的情況。

D. 哥林多

按照使徒行傳第18章的記載,保羅離開雅典之後,繼續往前來到附近的哥林多,一座具有截然不同特色的城市。哥林多是一座海港城市,充斥著各種不道德的惡行,以致這座城市在古代可說是臭名遠播。後來,「變成哥林多人」在希臘文中演變成為一種俚語,特指某人與妓女聯合。

哥林多的阿芙蘿黛蒂神廟(temple of Aphrodite)建立在一塊可以俯瞰全城、拔地而起的巨石上。站在神廟的某一個點,可以將全城景觀盡收眼底。至少在基督教出現以前,神廟裡面將近有2000名男女祭司,與來神廟參拜的哥林多人發生性關係,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能與神明合而為一。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保羅後來花費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在這裡講道。不過,在他後來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內容顯示他們即使到了那個時候,生命的成熟度也極為有限。

此外,保羅在哥林多時曾經被捉拿到地方長官迦流的面前。迦流之所以為人所知,是因為根據羅馬的歷史,他只在那個崗位上做了一年,從主後50至51年。不過,經過我們有系統地解讀相關證據,確切時間也可能是主後51至52年。這讓我們能夠更準確地了解保羅在哥林多停留的時間,也能知道如今距離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究竟已有多久。另外,這個資訊也幫助我們回溯耶路撒冷使徒會議的時間大約是主後49年,並能往前推算保羅在以弗所教會服事的那三年,大約是在主後52至55年。

E. 以弗所

保羅在以弗所服事的時間,正逢他開始第三次布道之旅的時刻。他在離開希臘返回安提阿的路上,曾經於以弗所短暫停留。當時他答應以弗所人會再回來,花更多時間與他們在一起。而等到他開始第三次的布道之旅,他也兌現了承諾。以弗所是保羅在布道之旅中,因為服事而停留最久的一個地方。

關於保羅在以弗所服事的期間,路加向我們透露了三個特殊的片段。其中一個片段記載施洗約翰以前的一個門徒悔改信主,儘管如同使徒行傳第18章的結尾所提到的,他早先已經向亞波羅講解了真理。而我們能從這些故事發現,那時人們彼此溝通的程度十分不確實,他們有可能知道一點關於約翰的事,甚至知道一點關於耶穌的事,卻從來沒有聽過完整的福音。

因此,我必須再強調一次,儘管我們從這些相關經文看到將信主與受洗分開來的情形,但是只有等到保羅將信息傳講完畢的時候,全備的基督徒信心才正式出現。而在那之後,那些住在以弗所約翰的門徒,像是亞波羅,才受了洗。

第二個片段講的是一位名叫基瓦的猶太祭司,他的七個兒子奉保羅和保羅所傳講的耶穌的名趕鬼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清楚看到,無論是基督徒趕鬼,還是基督徒大致上的行為表現,都不能機械式地依循某種固定模式。倘若那些趕鬼的人沒有真正相信耶穌,魔鬼就會轉而進入他們的生命。保羅曾經成功趕出一個身為奴僕的女孩身上的鬼,她曾經藉由算命為主人掙了很多錢。

這個故事加上使徒行傳第19章結尾所描述的細節,讓我們看到保羅再次受到指控而被帶去見官。這次他被指控有損於在以弗所掌握生育、豐收及狩獵的女神亞底米的威榮。而我們也再次看見,保羅的講道對羅馬帝國拜偶像之人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了一個地步,甚至威脅到借假神謀生之人的生財之道。但願我們作為基督徒,在傳福音的時候也能對生活在今天的社會及文化中那些拜偶像、行各種不道德之事的不信之人,產生同樣的影響力。

F. 特羅亞

除了以弗所之外,使徒行傳再也沒有提到保羅在其他地方停留很長的時間。後來,保羅回到了土耳其西北部一座名叫特羅亞的城市,他先前曾經到訪過這座城。之前在特羅亞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猶推古的死而復活。猶推古坐在樓上窗邊聽保羅講道,不過因為保羅講道的時間過長,他就昏睡過去從窗邊跌落。這帶出一個顯著的提醒:保羅有著耶穌和彼得先前所同樣施行的復活能力。

IV. 保羅最後的耶路撒冷及羅馬之旅

保羅在米利都與以弗所的長老告別。他提醒他們,困苦的時刻將會臨到他們和自己身上。 從這裡開始,也就是使徒行傳19章21節至28章31節,即為使徒行傳的最後一個部分。這個部分記載了保羅抵達耶路撒冷,在那裡遭到逮捕、監禁、多次出庭申訴,最終坐著裝載奴隸和囚犯的船,被帶到羅馬向凱撒尼祿皇帝申訴,以及他被拘押在一間受到看守的房中,卻能自在地向人傳福音的過程──保羅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他仍然戴著手銬、腳鐐,又和看守他的士兵一起住在他租來的房子中,直到他迎接生命的結局。

儘管保羅在不同的場合做申訴,他申訴的主題都是自己並未違反律法,而是作為一名忠實的法利賽人,卻因著相信復活而遭到審問。他還說,違背上帝旨意的並不是他和其他的基督徒同伴,而是那些猶太人。保羅在腓利斯、腓斯都這兩名羅馬地方長官,以及接下來在大希律的曾孫希律亞基帕二世的面前,都作了相同的申訴。而當他清楚發現這樣做仍然不能獲得釋放,他便要求到羅馬上訴。雖然使徒行傳第27章記載了保羅遭遇船難,不過最終他們一行人還是抵達了羅馬。而當保羅在羅馬講道,使徒行傳就在此戛然而止。先前我們也曾經嘗試對這個如此突兀的結尾,提出了好幾種的解釋。

V. 使徒行傳的四大神學主題

總括來說,我們發現使徒行傳至少出現了四大神學主題:第一,教會的發展和福音的傳播,都是在上帝的看顧之下,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第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穌的復活。耶穌是所有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的救主。而唯有信靠基督才能使人得救,而非遵守律法。

第三,救贖是「完整的救恩」,包括悔改、受洗、赦罪以及領受聖靈的能力。第四,即使教會有時會遭受逼迫,卻依然會繼續茁壯地發展下去。上述內容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今天當我們期望應用使徒行傳的原則,必須強而有力地抓住福音的焦點:呼召那些尚未成為基督徒的人來信靠耶穌,並且相信那些最初跟隨祂的人所作的見證。而那些已經成為基督徒的人則要接受挑戰,放膽作見證,信靠聖靈的大能,將關乎上帝的好消息傳給所有的人。

課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