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I. 路加福音

在這一堂課,我們要從馬可和馬太福音,轉過來介紹路加和約翰福音。同樣地,我們要先來探討這兩卷書獨特的神學。

A. 神學

許多讀者能從路加福音,覺察到耶穌的人性。而祂尤其憐憫那些遭到社會排斥的人的這個主題,確實與其它的主題一樣,明顯展現出祂的人性。在路加福音,好幾個被社會排斥的類別,都受到了耶穌特別的關注。這些類別包含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他們是以色列人眼中的"局外人"。

只有在路加福音,我們讀到著名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只有在路加福音,我們讀到耶穌醫治了10個患大痲瘋的人的故事,而唯一回來向祂表達感謝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

在路加福音,"稅吏和罪人"是一個有趣的片語,它不僅為這卷福音書加添精彩成分,也反映了另一個被社會排斥的類別──這樣的人並非"貧無立錐"(down and out),反而可說是"倚財仗勢"(up and out),耶穌卻特別關注他們。只有在路加福音,我們讀到矮子撒該的故事。這名稅吏為了看見我們的主,爬上了一棵桑樹。

婦女作為另一個被社會排斥的類別,也受到了耶穌特別的關注。在關於誕生的敘述中,路加福音將焦點集中在施洗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以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對此事的看法上。整卷路加福音有一項特點為人所知:將男人或女人配成一組,再將它們並列在一起。在同樣是關於誕生的敘述中,亞拿和以利沙伯都唱讚美詩,又宣告彌賽亞的到來、提及那些與耶穌降生相關的事件。只有路加福音將失羊和失錢的比喻配成一組,其中一個比喻的主角是男牧羊人,另一個的則是女人或家主。

在路加福音,或許關乎女人最有名的故事,是馬利亞和馬大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耶穌並沒有表揚馬大符合傳統的接待,也沒有稱讚她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反而從一個反主流文化的觀點來嘉許馬利亞,因為她坐在祂的腳前渴慕聽道,像是門徒在拉比身旁學習一樣。當時,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婦女在其他的拉比身旁,是不被允許這樣做的。

另一類被社會所排斥、需要耶穌特別關注的,是一般的貧窮人。只有在路加福音,登山寶訓中的八福將焦點集中於貧窮人本身,而不是馬太福音所提到的,那些靈裡貧窮的人。只有在路加福音,我們讀到耶穌藉著"拿撒勒宣言"(Nazareth Manifesto)聲稱,祂要來實現以賽亞書61章1節的預言──耶和華的靈在祂身上,(先不論其餘的事)要祂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只有路加福音收錄了愚蠢的富人、財主和拉撒路這個著名的比喻。前面兩種人被耶穌斥責,因為他們自私地專注在所擁有的財富上,不僅忽略了貧窮人,也從未向上帝悔改;他們的心從來都沒有歸向上帝。而有一個稱號,不僅自然地融合這樣強調耶穌的人性和憐憫的敘述,也將路加福音獨特的主題闡述出來,那個稱號就是"救世主"。

同樣地,希臘文的"救恩"和動詞"拯救",出現在路加福音的次數,比在其它書卷還要更多。一些釋經學者以充分理由,提出"救恩"這單一字詞實際上對路加福音神學的主題,作了最好的總結。路加福音19章10節這一節經文,或能概要陳述這個主題──耶穌說祂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在路加福音,耶穌藉由比喻作出的教導,大約是其他書卷的兩倍以上。而我們剛才也在講解主題時,提到了幾個比喻作為例證。

B. 路加:首位基督徒歷史學家

路加也被稱為首位基督徒歷史學家。首位基督徒歷史學家既不是馬太,也不是馬可。雖然他們的時間確實是在路加之前,但是他們並沒有追述歷史,而路加可能是首位福音書的作者,有意識地運用希臘羅馬歷史學家的思維來寫作。只有路加在福音書的開頭,將與耶穌降生及祂出來事奉的相關事件,包含在羅馬帝國更大事件的背景之下:誰是皇帝、誰是敘利亞的省長,以及哪些人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等等。

路加在寫作的第二卷書──使徒行傳中,特別關注時序性和共時性的精確度。很多學者認為,路加是第一個以基督徒歷史學家的認知來寫作的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可能用了相當漫長的時間,認真思考教會歷史的人。毫無疑問地,就我們所知,只有他這一位福音書作者,在寫成福音書之後又再寫了續集──也就是使徒行傳──他帶著一種不間斷的感知寫下了這卷書,認為教會可能會繼續發展下去一段時間。儘管一些最初跟隨耶穌的人根據祂所說的話,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在這一代,祂就會再來。或許路加的理解卻比別人還更清晰,他知道耶穌所說的話並未清楚表明這件事,以致無法確定祂要多久以後才會再來。

C. 路加福音中獨特的主題

我們只要簡單一看,就能在路加福音找到幾個獨特的主題,包含看重聖靈的工作、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和在禱告上的學習,以及關於喜樂的主題。同樣地,一旦我們探討完一卷福音書所強調的神學論點,就會自然想要知道,這卷書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些學者非常強調耶穌再來明顯遲延的主題,以致他們相信這卷書不可能是在第一世紀寫成。而路加福音描述耶穌預言聖殿被毀的細節,也比馬太或馬可福音所提及的內容更加明確。

相較於馬太和馬可福音描述那場景為"毀壞可憎的",我們卻在路加福音21章20節及接續經文讀到,耶路撒冷將被軍隊包圍,並且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雖然這段內容明顯是一個暗示,有些學者卻認為,作者必定是在事實發生之後,才能對耶穌提及聖殿與耶路撒冷被毀的預言,作出如此較為精確的敘述。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接受獨特的超自然預言能力,也是耶穌教導中的一部分,那麼不論祂以較明確的方式表達,或以其他保持神秘的說法來表達,都是有可能的。

D.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令人感到出其不意的結尾,事實上可能對路加寫作時的背景,指出了一個關鍵的要素。如果我們按照次序閱讀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就會發現使徒行傳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描寫保羅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他被捕、遭到監禁,經歷各種聆訊和審理,最終向羅馬皇帝上訴;雖然在這段辛苦的旅程中,船甚至還撞壞了,後來卻有另一艘船能將他和其他同船的犯人帶到羅馬,而他就在那裡等待上訴結果。

在使徒行傳第28章,路加寫到保羅遭到軟禁兩年,卻仍然能自由傳講福音,不受到任何阻礙──前提是他不能離開住處,也與一名羅馬軍兵持續以鎖鏈鎖著。不過,每當我們讀到使徒行傳的結尾,都會想要知道保羅向皇帝上訴,最終獲得了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卻無法得知。

有一些合理的原因,能夠解釋為什麼路加想要結束這個故事,而沒有進一步說明。羅馬是首都,最大的都市,帝國的心臟。使徒行傳大部分的內容是關乎福音,以及福音如何從耶路撒冷向外開展並最後抵達羅馬。即便或許路加就是想要在這個地點結束寫作,卻仍然無法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他知道後續發展,為什麼不將保羅生命的結局告訴我們?許多釋經學者根據歷史的觀點指出使徒行傳結尾最重要的特色,或許反映一個可能性:路加幾乎已經把他從保羅所聽到的最後一個事件記錄下來,因此其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再寫的了。

E. 路加福音的寫作時期和作者

如果我們將其他非基督徒歷史學家所提供的同時期資訊,與使徒行傳的內容互相對照,依然很難斷定使徒行傳結尾的時期為晚於主後62年。若是如此,那麼路加福音作為路加兩卷系列著作中的第一卷,必定是稍早寫成的,也許是在主後61年。如果這些前提都能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能斷定路加福音是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後寫成的。有關耶路撒冷陷落及其他情況更大和更明確的細節,必然以其他的方式來說明;一些額外的情節,或多或少有助我們的推論。

路加顯然看來是一個外邦人。他的名字唯獨一次明確地出現在聖經中,是在歌羅西書的結尾。在歌羅西書4章10至14節,保羅將他身旁的猶太人同伴和那些不是的人明顯地區分開來,而路加被包含在後者之中。

在使徒行傳,路加也模糊地出現在五個不同的場景裡。那時作者停下了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換成以第一人稱複數寫道:"我們做了這些,我們做了那些"。

在保羅到外邦人地區宣教的時候,我們第一次發現路加的蹤影,之後也大多是在同樣情境下看見他。對於這些文獻本身的推論,教會歷史無法作出什麼補充。愛任紐對路加宣教的參與,提供了一個詳細的討論,而他為此提供唯一的時間範圍,是在馬太和馬可福音寫成之後。因此,我們推測這卷書最有可能寫成的時間範圍似乎落在主後60年代,而若我們為使徒行傳的結尾提出一個不同的解讀,甚至能將這個時間估算到主後70年之後。

F. 聽眾和路加的寫作目的

根據學者推測,路加所關注的主題──財富和貧窮,能從使徒行傳及其它書信中找到軌跡,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下來,最初跟隨耶穌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屬於貧困的族群;後來隨著教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居住在都市的人,以致後來的基督徒群體,少部分是我們所謂的中產階級,偶爾也有一些有錢人。因此,路加的聽眾很可能除了擁有外邦人的色彩,還是一個以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混合在一起的群體;這使得路加非常關切,並且期望富有的基督徒不要忘記,他們有責任要關懷比較貧困的弟兄姐妹。

如果我們大致上接納這些推論,相較於我們在馬太或馬可福音所看到的內容,路加福音迄今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比較確實、獨特的資料。在對觀福音的三位作者當中,只有他明確陳述了寫作目的。而這個目的也組成了他的序言,列舉在路加福音第1章的前四節:"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路加寫道:"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這個前言認真仿效許多希臘羅馬歷史學家所寫的序言或前言,而且應該也驅使路加懷抱信心,藉由寫成這份文獻來達成記錄歷史的目的。他的職責就像是一位忠實的歷史學家,他採訪見證人、閱讀先前的書面文獻,也曾查考過所有的資料來源,包括口傳的傳統,而現在他以合乎順序、整齊的形式編輯,同時按照主題寫成一卷福音書,為的是讓讀者明白,他們被教導的事情都是可信的。

在古代世界,昂貴的工程好比完成一卷福音書的寫作,依照慣例會獲得一些富有的資助者支持,等到成書後就會將書卷獻給他。因此,無論提阿非羅是不是基督徒,幾乎可以確定他是資助者;他資助路加進行歷史研究,也幫助他完成這卷書。也許他是我們稱之的尋道者,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基督教的信仰,又或許他是一名初信者。無論如何,路加希望激勵他相信,他在書中所記載的內容都是真實事件。然而,現代學者對於上述結論,一直都抱持懷疑,如同他們懷疑馬可和馬太福音的作者一樣。學者懷疑這卷書的作者是否真是路加,也就是保羅在歌羅西書描述的"親愛的醫生";但是,再次相對默默無聞的角色的問題,反而有利於傳統上確認之觀點。

G. 路加福音的結構

當我們觀察路加福音的結構,除了會發現這卷書在某些部分依循馬可福音,某些則不(這兩種寫作方式有趣地相互交替),也會看到它在地理上的延伸,比其他的福音書更加統一。

在一開始,路加將耶穌降生的背景設定在羅馬歷史的相關事件中,而當耶穌成年之後出來服事,地點幾乎都是在加利利。

後來,只有路加描述了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程。首先,祂從撒瑪利亞啟程,中途經過猶太,最終靠近耶路撒冷。只有路加福音將耶穌事奉的高峰,單單集中於耶路撒冷,以致沒有記錄祂在復活之後顯現的相關事跡,像是馬太和約翰福音一樣。路加似乎建構了一個地理排序,與後來他在使徒行傳中的排序剛好相反。使徒行傳1章8節如此寫道:"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當我們記得,加利利在第一世紀也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因此在地理上進入加利利,成為走向到整個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II. 約翰福音

最後我們要探討的,是約翰福音的概要介紹。正如我們在先前的一堂課所講過的,約翰福音和對觀福音十分不同,雖然我們可以對此列出一連串的差異,不過還是精簡列舉幾項即可。

A. 約翰福音的神學

關於約翰福音的神學和他對耶穌的觀點,有趣的是,約翰也提供了一個寫作目的陳述(內容比路加福音的更加精簡)。在約翰福音20章31節,約翰這樣寫道:"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有趣的是,這兩個具有相同意義的稱號──"上帝的兒子"和"基督"是從馬可福音開始使用的,而這提醒我們,即便我們在此的討論焦點是福音書之間的差異,它們的內容仍然有著相當大的重疊。

但是,如果我們轉向唯獨約翰福音,在耶穌身上所強調的層面,就會發現耶穌只有在約翰福音中被稱為道、上帝的話、道成了肉身、上帝的羔羊──只有在約翰福音,會出現一些及其強烈和明確的陳述,將耶穌等同於上帝本身。耶穌不僅僅只是"上帝的道"(約翰福音1章1節),多馬還在耶穌復活之後向祂作了如此的信仰告白:"我的主,我的上帝!"(約翰福音20章28節)在約翰福音10章30節,耶穌描述了祂與天父之間獨特的合一,而且只有約翰福音記載了著名的"我是"的說法,如同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活水……復活及生命,道路、真理和生命……真葡萄樹"。

約翰福音中其它的獨特主題,包括強調永生──不只是在未來,而是在今生的此刻已經開始;強調神蹟是一個記號,將人的信心轉向耶穌;強調耶穌在更親密的場合私下教導門徒,特別是第13到17章記載了祂在生命的最後一夜,於馬可樓上所作的長篇"臨別講論"(farewell discourse)。這段唯獨出現在約翰福音的記載,帶出了幾個尤其獨特的主題,包括父、子、聖靈的合一,三位一體教義的開始,還有門徒與上帝、與彼此之間的合一。約翰福音於6章39節和10章29節也作出非常有力的宣告,就常被稱為信徒"永恆的保證"。但是,他也提出信徒要保持常在耶穌裡面的命令,來平衡這一點。

約翰福音將基督的死視之為升高。耶穌在12章32節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也只有約翰福音在講到聖靈的工作時,會稱呼聖靈是"保惠師",意指幫助者、解釋者、見證人、檢控官及啟示者。

有趣的是,約翰沒有提及關於耶穌受洗或設立主的聖餐,而是對與這些聖禮或儀式同時發生的周邊事件,作了更加詳細的描述。於是一些學者藉此推論,約翰正在與第一世紀末過度高舉洗禮和聖餐,甚至認定這些禮儀本身有權帶來救贖的概念對峙。在約翰福音中獨特地出現或是強調的其他主題,包括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審判與愛之間的對立;經常出現的字詞包括"世界"、"見證"、"真理和常在"。

B. 約翰福音的獨特性

為什麼約翰福音如此不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了這卷非常不同的福音書?人們多年來相信,由於早期教會傳統認為約翰是最晚期的作者,所以他的作品,就是基督教思想在經過長期發展而來,最後產生的一卷書,早與猶太人耶穌作出教導的那個年代相距甚遠。我們也從昆蘭古卷發現,約翰使用的部分用詞,在當代看來頗具希臘人或諾斯底主義者的風格──光與暗、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的強烈對比──事實上,這樣的內容也會出現在具有濃厚猶太色彩的作品中。

我們能從早期教會傳統知道,約翰是在以弗所及其周圍寫作這卷福音書,他寫作時的年紀已經非常老邁,很可能是八十幾或甚至是九十幾歲。那時或許是由在多米田皇帝統治,而諾斯底主義正在嶄露頭角。假使約翰所使用的語言,部分用語具有濃厚希臘哲學或諾斯底群體的文化,可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因為他所使用的語言是人們所明白的,只是隨後再將之重新解釋或處境化。雖然諾斯底主義者相信耶穌是上帝,不過他們很難理解耶穌的人性。因為如果你還記得的話,我們在談到諾斯底主義的課程中曾經提過,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本質上是邪惡的。

因此,約翰就在他的福音書中作了這樣的開頭: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而當我們讀到1章14節,會發現他強調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然而,在第一世紀末的以弗所,有些事情正在發生,其中之一就是信徒與當地猶太會堂彼此產生強烈的敵對。我們能從啟示錄2章9節讀到關於這些事的記載。因此,約翰福音也特別記載了耶穌的教導中的另一個部分,就是涉及與猶太人之間的衝突。只有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在世上時不只一次往耶路撒冷去,並且指出祂如何真正履行所有主要的猶太節日。如果約翰福音像馬太福音一樣,寫作對象的一部分是周邊相當明顯有敵意的非基督徒猶太人,並要向他們作出抗辯,這樣的寫作手法有其道理。

約翰福音為什麼如此不同?我們還能給出許多其它答案。其中一個答案是,約翰可能是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馬太、馬可和路加之外的唯一一位作者。因為假如實際上這四個見證人彼此獨立,或許約翰就不會顯得如此不同了。

C. 約翰福音的作者

約翰是誰?教會歷史強烈偏向認為他就是門徒約翰,儘管出自早期基督教作家帕皮亞的一個引言,使得我們無法肯定,作者會不會並非門徒約翰,而是一名也叫作約翰的早期基督教長老。假如這位第二位約翰,是第一位約翰的門徒,那麼我們或許就能推斷,所有約翰所記載的內容都是在第一世紀末寫成的,也不需要把他寫作時的年齡想得那麼大。但是,教會歷史和傳統證據,卻偏向將門徒約翰視為作者。許多現代學者經過更加深入研究,發現相較於對觀福音,約翰福音察覺出更多編輯或編寫階段,不過研究結果也逐漸轉向承認,寫作手法的一致性貫穿了這卷福音書。

D. 約翰福音的結構

約翰福音的結構與馬可福音十分相似,能夠整齊地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集中於七件神蹟或記號,後續緊接著七段長篇敘述、講論或講道。這些內容大多都是約翰福音獨特的記載,或許是因為約翰刻意不想再度重複,那些早已傳承了好幾代下來的教導內容。福音書的後半部轉向受難,也就是耶穌基督在世上最後一週的相關事件。如同馬可福音一樣,約翰福音將這個主題敘述得十分詳細,這也是它與對觀福音產生最多重疊的部分。不過,儘管它們之間還是有許多的差異,亦不論我們讀了哪卷福音書,都會被提醒──神蹟與受苦、榮耀與羞辱、得勝與十架,都對耶穌的服事作了最好的總結。

課程材料

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