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Progress
0% 完成

I. 基督生平簡介

在這一堂課,我們終於預備整合四卷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所提供的資料,來探究基督的生平。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我們要記得在前兩堂課所強調的重點,每當我們在任何一卷福音書中讀到任何聖經的記載,都需要留意該卷福音書背後廣泛的歷史背景之下作者所懷抱的獨特關注。然而,在這樣的探究系列課程,當我們將四卷福音書所敘述的資料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我們盡力建構出耶穌生平事跡的時間順序。

II. 年代概述

我們顯然需要以時序性的概述作為開始。或許有些人會因為聽到學者的這個見解,而感到驚訝:耶穌的出生時間,不晚於今日所謂的主前4年。耶穌怎麼會在"主前"4年誕生呢?答案當然是因為在耶穌的時代,沒有人使用主前或主後的術語。對當時的羅馬人來說,所謂的主後1年,約莫是羅馬紀年法的第754年,意指在他們建立羅馬城(以及後來的羅馬帝國)的754年後。

A. 基督的出生日期

當時的猶太人以世界被造之日,作為計年的起點。在第五世紀,身為年代學家的天主教教士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Dionysius Exiguus),試圖重新計算基督教時期最初相關事件的發生日期。他後來所提出的日期,最終成為重新計算年曆的理論基礎,如今也幾乎受到世界各地的人們採用,以他們認為基督誕生的那一年來計算日期。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歷史資料,可供狄奧尼修斯使用。

後來我們從(自第一世紀被保存下來)的約瑟夫的著作發現,根據這位猶太歷史學家所提供的日期,在耶穌出生時,希律統治和帶領加利利和猶大(以色列的領土)。而他過世的那一年,如今被稱作主前4年。所以,既然孩童耶穌不僅存活了下來,希律在世時祂的年紀甚至還超過兩歲,那麼祂的出生日期應該還要再更早一些。我之所以說那時耶穌的年紀至少有兩歲以上,是因為我們在馬太福音讀到,希律屠殺了伯利恆及其周圍兩歲以下的嬰孩。倘若這並非一場大規模的過度殺戮,那就表示希律王或許知道,這位明顯帶有皇室血統的孩子,大概是在幾年前出生的。因此,我們可以估算耶穌誕生的日期,是在主前6至4 年之間。

B. 基督的童年及事奉的日期

關於耶穌的童年,福音書只記載了一件事,就是祂在12歲時在聖殿教導眾人,對應下來那年大約是主後7年。之後,我們便很快地來到基督成年之後的事奉。不過,至少根據我們現在能取得的資料來源,這些資料並不完全一致。按照路加福音3章1節的記載,當耶穌開始出來傳道,也正是施洗約翰在事奉的時期──那時是皇帝提庇留在位第15年。遺憾的是,提庇留一開始大約是在主後12年,與前任皇帝亞古士督共秉朝政,直到約莫主後14或15年才獨攬大權,因此我們不能確定要按照哪一個年分來計算。路加同樣也沒有對此作出確實記錄,因為他只告訴我們那時耶穌大約是30歲。

另一處的相關經文是約翰福音2章20節,講到在希律下令重建聖殿後第46年的逾越節,耶穌在耶路撒冷開始祂的服事。根據約瑟夫的資料,聖殿大約是在主前19或20年開始重建,因此耶穌開始事奉的那一年,應該是在主後28年左右。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耶穌或許是在短期內跟隨了施洗約翰之後,而在主後27或28年開始事奉。

我們也無從確定耶穌受難的日期,因為出現在星期五的逾越節,是發生於主後30和33年。當我們嘗試對照使徒行傳和後來的基督教年代表,就會發現這兩個日期似乎都有可能。雖然支持受難日期是在主後33年的觀點,匯集了比較多的資訊,但是只有少部分材料可以納入。其實,公平來說,支持受難日期是在主後30年或33年的學者各有一半,雖然傾向受難日期為前者的證據,或許稍微多一些。

這個觀點也符合約翰福音提供的資訊:因為只有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經常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而我們也根據約翰福音,推算基督事奉的時間大約持續了三年,可能長一些或短一些。除了這些大概準確的數字之外,我們很難將全部福音書的資料整合為一個,而且是唯一正確的年表。不過《四福音和諧本》寫成,也代表四卷福音書的資訊並非徹底相互衝突。實際上,有些方法能將它們提供的資訊整合在一起,福音書本身也經常按照主題或時序來編排材料。顯然它們和許多古代歷史學家的作品一樣,並不十分重視年代順序的準確度,這一點與許多的現代人不同。

C. 耶穌事奉的年代大綱

接下來,我們將依循這個粗略的基督生平年表,陸續討論耶穌事奉的幾個主要階段。通常我們會把耶穌的事奉分成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時間大約是一年:第一年,祂的事奉鮮為人知(約翰福音對這個時期提供最多的資料,我們將在下一堂課回過頭來討論);第二年,祂在加利利的事奉大受擁戴;最後一年,耶穌的事奉走到結尾。在春天的逾越節節慶時期,祂被釘在十字架上,而這一年或許也能被描述為遭受拒絕的一年。那麼,現在讓我們回到起點。在本堂課接下來的內容和之後的幾堂課,我們大致上會依序探討耶穌生平的重要階段,從四福音中指出在各個階段中發生了什麼事,並且發現它們針對關鍵議題提出的解釋和神學重點。

III. 耶穌的誕生和童年

兩卷福音書描寫了耶穌的誕生和童年,那就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它們都用了兩章的篇幅來講述這一個主題。但是,有關耶穌誕生和童年的事件,這兩卷福音書提供給我們的資訊卻十分不同。

A.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個不同的家譜

馬太福音以家譜作為開始,路加也收錄了一個家譜,只是稍晚了一點,在第3章才列舉出來,而且他提到的一些名字與馬太福音的不太一樣。有兩種普遍受到認可的觀點,對這一個現象作出解釋和協調:馬太在乎的是耶穌養父約瑟的家譜,路加關注的是生母馬利亞的家譜。另一種說法認為馬太所記載的是耶穌在法律上的家譜,而路加所記載的是耶穌在血緣上的家譜;然而,由於這兩個家譜都連接到養父約瑟的家譜,就能證明耶穌擁有皇室血統,因此也就擁有作為彌賽亞的憑據。

B. 馬太的記載

無論如何,馬太都非常刻意將耶穌與舊約連結在一起。有一個解釋指出他在馬太福音第1、2章所選用的材料,表明他很重視耶穌的身分,以及祂在哪裡誕生。他在家譜中強調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而在第1章其餘的散文內容部分,他將耶穌描繪為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這個身分完全應驗了先知以賽亞說到,關於童女懷孕生子的預言。第2章接續對此作出補充,並且針對耶穌的誕生、當時所發生的事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伯利恆(2章1至12節);耶穌一家逃往埃及(2章13至15節 );伯利恆城外的拉瑪(2章16至21節),以及在這一章的最後兩節經文所提到的拿撒勒。

馬太非常關注耶穌的身分,以及祂誕生的地點。另外,他也在第1章提了一次,第2章提了四次,加起來總共五次,提到耶穌如何應驗舊約聖經的預言。在這五次的記載中,有些非常直接表明預言已經應驗,好比彌迦預言彌賽亞將要降生在伯利恆。而在其他情況下,馬太採用古代或一般猶太人的預表法(typology)──擷取一段經文(不一定是預言),內容涉及上帝在舊約時代中所展現的救贖行為中某些重要的模式。

馬太引用何西阿書11章1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在何西阿書,這一節經文並非預言,而是將上帝的百姓以色列人比喻為祂的兒子,在出埃及記所記載的時期,離開埃及得著自由。但是, 馬太認為這段經文不只是湊巧,而是出自上帝的安排,因為即便耶穌是上帝子民終極和完全的解放者,作為一位男嬰時,祂還是必須逃到埃及,再從那裡離開。

這個寫作手法也向我們說明,馬太是依照典型的猶太人思維,認為預言已經得到應驗,又或許是我們今日所翻譯的"完全應驗"。若要為在這幾章及其它福音書中出現的一些預言,提出最佳解釋,可以說它們結合了預言及預表的元素。倍受爭議的預言儘管有些可能並非必要,例如在以賽亞書7章14節,提到必有童女懷孕生子。從上下文來看,那個孩子明顯指的是活在以賽亞時期的某個人,因為經文接著說到,在他還不夠大、不知如何分別對錯以先,以色列所懼怕的兩個王將無法對他們造成威脅。另外,在以賽亞的時代,嚴格來看那位年輕的婦人並非處女,馬太卻認為這個預言在以賽亞的時代未曾應驗。他相信耶穌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是在祂生父沒有參與下,才能完全應驗這個預言。

我們可以說這是預言的多重應驗,或預言的"重疊原理",好比我們觀看一座山脈時,通常看不到它後面緊隨其後的山峰。猶太人在宣告預言和理解預言應驗的時候,這些寫作方式都是普遍得到理解和接受的,也能說服猶太聽眾相信,馬太描述的是超自然的事件,出自於上帝心意的某件事正在發生。如果我們將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前兩章互相對照,便能看到相同的主要角色、相同的主要事件,同時各自伴隨許多不同的細節。

C. 路加的記載

路加在第1章和2章的寫作模式,是要描述關乎兩個關鍵人物誕生的事件: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以及耶穌自己。這兩章的大綱簡要如下:在前言之後,1章5至25節預言了施洗約翰的誕生,1章26至38節預言了耶穌的誕生。在1章39至56節,兩位得知預言的母親互相造訪,讓她們即將出生的孩子有所相交。接下來,1章57至80節描述了施洗約翰的誕生,2章1至40節則詳述了耶穌的誕生。而在2章41至52節,記載了耶穌生平一個獨特的事件──孩童耶穌在12歲時,在聖殿教導眾人。

我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這兩個人物誕生的相關事件,其中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根據路加的平行敘述,施洗約翰和耶穌的父母都是敬虔之人;他們都經歷神蹟性的懷孕;天使向他們宣告孩子的誕生,將具有先知性和救贖性的意義;他們最初對此感到懷疑,後來接受並且讚美上帝。實際上,路加福音第1章和2章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耶穌或約翰的父母,或聖殿中年老的先知西面及女先知亞拿所講的話語,大多數都是詩歌體裁。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寫作方式常見於古代的猶太教,以本質上近乎頌歌的型態,來讚美上帝透過這兩個孩子所要成就的大事。事實上,在教會歷史中較為注重禮儀的教會,會賦予這些禱詞和頌歌重大的意義,而其中最著名的無非是馬利亞頌,同時也稱為"尊主頌"(Magnificat),這個名稱出自於以拉丁文翻譯的詩歌首字。除了這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也有許多明顯的差異:約翰僅是先鋒,他將得救的道路指向耶穌;約翰由不能生育的婦人,因著超自然懷孕而誕生。

耶穌的誕生卻更加超自然,祂乃是由童貞女所生;甚至是專門描述耶穌誕生的篇幅數量,也清楚表明祂才是這兩章的焦點,也是天使在2章11節所慶賀的對象──"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加福音在這頭兩章的結尾,提到了另外一件事。12歲的耶穌在聖殿以智慧和問答,令教師們感到十分驚奇。對猶太人來說,男孩到了12歲是象徵成年,可以承擔誡命的要求,這在希伯來文中如今依然被稱作"猶太人的成年禮"(Bar Mitzvah)。然而,有趣的是,除了這一件事,我們在福音書中看不到任何關於耶穌的童年、青少年,甚至青年人的記載。

我們猜想祂先成為父親約瑟的學徒,或許後來全時間在他的木匠店中工作。儘管後來出現的次經福音書試圖以各種驚人、神奇的壯舉,來讚揚、誇大、榮耀孩童耶穌,可是耶穌的童年顯然十分普通。

耶穌是一個順服的猶太男孩,此時的祂並沒有如同祂後來所做的一樣,施行神蹟震驚眾人。路加在開頭幾章的結尾,也肯定了這一點。路加福音2章52節寫到,耶穌隨同父母回到拿撒勒之後,祂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而這些是所有孩子會自然成長的四個方面:心智、身體、靈性和社交。

D. 比較路加和馬太的記載

馬太和路加皆以獨特的寫作方式,來描述共同的關鍵主題:耶穌是以色列人的希望,祂成全了舊約,也要將上帝的祝福帶給外邦人和遭到排斥的人。馬太尤其強調耶穌乃是真正掌權的王,而非篡奪者希律,儘管希律企圖殺害嬰孩耶穌;而路加更加強調的是耶穌的普世性,祂是救主也是生命的主,並且如同開頭幾章的角色所歌唱的頌歌所提到的,祂實際上也將帶來靈性和社會經濟上的自由,以致翻轉這個世界的標準和信念。現在,福音書往前了一大步,描述耶穌成年後開始出來事奉。祂再度與施洗約翰相遇,接受他的洗禮,從而為大約三年的時間,這個關乎祂的生平更加公開的階段作好準備。

IV. 施洗約翰

事實上,四卷福音書都向我們介紹了施洗約翰。至少從福音書提到他的篇幅,便能發現顯然他是耶穌身旁最突出的人物。約翰被描述為一位先知,他的衣著、他服事的地點──曠野,以及他不時傳達出帶有審判性質的信息,都會讓人聯想到先知以利亞。事實上,馬可和馬太福音特別總結了約翰的信息,是要呼召人悔改、接受洗禮,好能使罪得赦。

依照猶太人的文化,悔改是指行為及內心的改變。而當一個猶太人呼籲他的同胞,在上帝的面前作出如此徹底的悔悟和改變,是前所未有的事。因為自從偉大先知的時期開始,先知宣講的信息是,上帝要審判大多數不忠於祂的以色列民。另外,約翰甚至還呼召人們到約旦河受洗。洗禮是昆蘭的愛色尼人奉行的一種禮儀,也是猶太人要求改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接受的儀式,雖然我們無法確認猶太人何時開始以洗禮作為入教要求,這件事卻成為約翰呼召和事工的先例。

但是,這個獨一無二的呼召是針對所有的猶太人。即使是那些看起來敬虔、遵守律法的猶太人,也都要接受這樣的禮儀,彷彿他們實際上還沒有與上帝恢復關係。約翰也談到,跟隨耶穌的人會經歷聖靈和火的洗禮,明顯指的是耶穌的事工會根據人們對祂的不同回應,同時帶下潔淨和審判的果效。

福音書提到,耶穌似乎曾經跟隨約翰一段時間,而事實上,耶穌是來到約翰的面前,要他為祂施洗。不過,馬太福音特別解釋清楚,耶穌受洗並不是因為犯了罪,而是如同3章15節所解釋的"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換句話說,耶穌這樣做也表明祂認同約翰的事工。

課程材料

文稿